
薪火永續不斷迭的謀生長計
張叔出生在一個世代種植芡實的原生家庭,他二十歲的時候就依靠祖傳的芡實種植及處理方法成家立業。時間若白駒過隙,如今的張叔已經是一個有四十年種植經驗的資深種植戶了。不僅如此,除了在外地工作的兒子之外,張叔家中老少基本上都有芡實種植和處理的相關經驗,甚至他的孫子平時也會幫忙剝芡實,一家子都是張叔的得力助手。
“雞頭”到“雞頭米”的艱辛之路
誰知盤中“芡”,粒粒皆辛苦。下張村堤西岸位于韓江,因種植芡實對水質的要求非常高,張叔在進行芡實種植時所取的水源,需要從韓江引水,以確保水質的優良。不僅如此,張叔還會在種植芡實前,對田地進行消毒,防止田地的土壤滋生病菌。
有效防治蟲害,是芡實種植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張叔認為,用來防治進行芡實田地和水塘防護的殺蟲藥應使用低毒性的,這樣做比較環保,可以維持種植地水源充足。水源充足至關重要,正如張叔所說:“芡實就像一頭牛,生長在水中,水源充足了,牛才長得壯。”同時,施肥也是必不可少的。適量的施肥,可以保證芡實更好地生長。

芡實
除了“地利”之外,還要看“天時”。據張叔說,氣候是影響芡實生長的一個重要因素,連續降雨及高溫天氣都不利于它的生長。因此,芡實種植的最佳播種時間一般是公歷三月份,清明前后也可以種植。其次,田地的施肥量及肥料的種類也需根據氣候變化來調整,主要施復合肥。芡實的生長對環境的要求十分苛刻,天時地利無論哪一樣都不可或缺。
張叔一家剝芡實
四十年如一日的純手工享受
摘、洗、切、挖......小小的芡實卻有著如此繁雜的處理流程,隨著我國經濟日益發展,對農業的機械化程度也越來越高,下張村也不例外,這里大部分的資深種植戶都依靠著機器來完成芡實處理過程中的一個或幾個步驟。但是,張叔卻始終堅持芡實從種植到開殼取肉全過程純手工處理。一方面,現在的機器處理技術還不夠好,機器處理的芡實在質量上遠沒有純手工處理的芡實高。另一方面,純手工剝芡實已經成為了張叔的一種情懷,他表示:“手工處理芡實的這個過程像是在享受,是一個修心,修身,養性的過程。”芡實雖小,種植和處理過程卻不容易。要收獲好的芡實,需要適宜的種植環境,更需要種植人擁有充足的耐性與堅守。毅力是永久的享受,這是一名芡實老農對芡實所表達的誠摯敬意,更是一份無悔的堅持。

調研組成員與張叔的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