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活態靈魂”,是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為深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及傳承情況,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非遺探查實踐隊隊員于2023年7月15日走進德州市梁子黑陶博物館了解黑陶這一“取之泥土,淬火而生”的藝術。
匠心融匯創意,發揚黑陶美韻
7月15日上午,隊員們來到了梁子黑陶博物館,工作人員熱情地接待了他們并帶領隊員們對館內藏品進行參觀。館內藏品眾多,亦有很多關于黑陶歷史的介紹。盤、瓶、罐、鼎等器皿在燈光下散發出厚重溫潤的光彩,一件件古樸與時尚相融的黑陶制品讓人仿佛穿越在現在和過去的時光中。隊員們從工作人員口中得知黑陶作為陶藝奇葩,上可追溯到早在父系氏族著名的大汶口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人文底蘊。梁子黑陶制作具有選材、濾泥、成型、雕刻等十幾道工序,采用軟硬刻等多種技法在素面黑陶上雕刻加工,每件作品都是大師們的心血鑄造而成,不僅飽含著制陶大師對藝術的不懈執著追求,更多的是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默默傳承。
據工作人員介紹,梁子黑陶在技術方面亦有很大創新,即創造性地發明了硬刻陶。軟刻陶是燒制之前比較軟的時候進行雕刻,主要是雕花、耳飾的形式。硬刻則是燒制好之后進行雕刻,用特定的鋼刀把外表熏的部分刻掉,露出里面的灰白顏色,形成了另一種藝術效果,極大增加了黑陶的藝術多樣化,使得黑陶發展的新階段。
在參觀過程中,一件刻有白兔送喜圖的作品吸引了隊員們的注意,不同于大部分藝術品古色古香的韻味,這一活潑可愛的形象打破了隊員們對傳統藝術品的認知。原來,梁子黑陶將眼光投向了黑陶的實用化、訂制化,刻陶大師們除了將傳統元素與黑陶相融合,同時也在根據客戶的需要,將現代化元素如十二生肖、卡通形象等融入黑陶,賦予黑陶全新的生命力。

圖為融入了現代化元素的黑陶作品。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魏瑩 供圖

圖為實踐隊員在欣賞獲獎的硬刻黑陶作品。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德馨 供圖
但憑數媒之翼,順應時代風向數媒技術在黑陶推廣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數字媒體手段,我們可以將黑陶在互聯網上進行立體呈現,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這種優雅的工藝品。工作人員提到,隨著人們對非遺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深入以及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梁子黑陶也運用新媒體、短視頻、直播等新型渠道傳播,實現了產品線上線下銷售二者并行。當隊員們向工作人員問起黑陶產品的銷售現狀時,工作人員說到,“目前黑陶產品的銷售人群以企業和政府單位為主,但隨著普通人對美的需求增加,會在在搬新家或結婚這種喜慶的時候將黑陶作為精美禮品。”想到黑陶產品古樸大方的造型,涅槃重生的文化內涵,隊員們紛紛表示贊同。
隊員們還了解到博物館應用了虛擬現實(VR)技術,只需關注博物館公眾號即可打開VR視角,隨著手機鏡頭轉動,便可身臨其境參觀博物館,這種形式讓非遺能夠“聽得見”“帶得走”“學得來”,使之觸手可及。隊員們體驗后連連贊嘆,表示這種形式既能保存非遺作品,又能讓大眾更方便地參觀、了解非遺,可謂一舉兩得。數字媒體還為黑陶的創新發展提供了便利,激發了更多年輕人對黑陶藝術的興趣和熱情。
堅持以人為本,傳承工匠精神
隨后,實踐隊員跟隨工作人員來到一處工作臺,這便是制陶匠人向游客展示黑陶制作過程的地方。工作人員介紹道,除了在博物館內展示黑陶制作過程,梁子黑陶還積極組織陶藝進校園活動。目前,梁子黑陶文化園已經成為多所大、中、小學生校外實驗基地。不僅讓大家體驗到制陶樂趣,同時也拉近了人們與非遺之間的距離,讓更多的人領略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散發的獨特魅力,了解非遺,接觸非遺,在人們參與的過程中提高社會的非遺保護意識,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感知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傳承方面,實踐隊員得知梁子黑陶提倡集體式傳承,即每位藝人都帶徒弟,平時也會組織相關專業的大學生研習,為未來儲備傳承非遺文化的力量。并且,梁子黑陶多年致力于搭建黑陶技術交流平臺,積極培養大師、專業技術人員百余名,主導創作的上百件作品榮獲國家、省級獎項。正是“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以及堅持制陶工藝與文化承載相結合的原則,讓梁子黑陶成為人才聚集地。

圖為館內展示黑陶制作過程的工作臺。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魏瑩 供圖

圖為實踐隊隊員與博物館工作人員合影。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德馨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