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前夕,采訪老師知概況
實踐隊員首先來到學校教務處與老師進行溝通交流,教務處趙老師向實踐隊員表示“現在學生會的多,懂得多,生態意識也與之提高了不少。尤其是近幾年,不少科目的考題也與生態保護相聯系,學生們也從內心深處認識到了生態保護的重要性。”采訪結束后,趙老師帶領實踐隊員參觀了學校獨具特色的創新樓,創新樓是學校順應教育改革,以“創新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鼓勵學生勇于創新,敢于創新所設立的實驗樓。在創新樓的“暢想”專欄中,實踐隊員發現了同學暢想的二氧化碳處理器,垃圾自動分類箱等有益于生態保護的設計品。趙老師也指出:“學生之所以能暢想出這種設計,也進一步表明了生態觀念的深入人心。”
走進校園,隨訪同學明現狀
生態保護事關廣大人民的生活環境,也是校園文化的一個標尺。為更進一步了解同學們對于生態保護的想法,實踐隊員利用課間,對來往的同學們進行了隨訪和問卷調查。在讀高三的趙安琪同學表示:“同學們現在都很注意生態保護,老師也會向同學們教授一些生態保護的常識,以及國內外最新研究出有關生態保護的成果,這的確對于深入了解高考新題型有所幫助,但我認為這不僅是高考應試的需求,也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知道的。”與此同時,不少同學也表示,生態文明是幾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對于還沒有進入社會的高中生來說,談生態保護是否有些過早,有時也會感覺力不從心,感覺無從下手。對此,實踐隊員表示,保護生態環境,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發展之道,需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保護生態,才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愿景。
深入探討,齊思廣議得真知
實踐隊員來到班級教室里進行有關生態保護的宣講,宣講伊始,隊員們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活靈活現的繪畫向同學們講解了什么是生態保護、為什么要進行生態保護。隨后,實踐隊員提出了生態保護有很多可以實施的途徑,例如:變廢為寶、垃圾分類、固廢處理等,隊員們詳細介紹了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利用物如何辨別,以及投入到什么顏色的垃圾桶內,同時對“變廢為寶”“固廢處理”的簡單案例進行了講解。不少同學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大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同學認為目前單縣垃圾分類設施有待改善,有的同學認為應加大宣傳“變廢為寶”的觀念實踐,讓更多的廢棄物得到它應有的價值,同學們積極舉手發表自己的觀點,實踐隊員和同學們深入討論,共同探討生態保護的新方式。
建設生態文明,需齊心協力、久久為公的社會合力,綠色觀念應成為社會共識,綠色生活應成為社會常態,雖然目前單縣的生態環保仍有有待改進之處,但單縣第一中學的同學們用自己的學識和獨特見解繪就了生態保護的新藍圖。共筑生態建設的長城,需要每一個人的切實付出,文明的進步不等同于破壞生態,而是應讓文明與生態攜手同行。實踐隊員也將會以身作則,從身邊的一件件小事做起,為生態建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