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先民早期最主要的活動地域,千百年來,黃河孕育了古老而偉大的中華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黃河是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命線,供養著1.4億人口、160萬公頃耕地、50多座大中城市。但目前治理黃河仍存在重大問題,因此我們要提高保護黃河意識,積極投身保護黃河,保護生態環境的偉大事業,這是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延續歷史文脈,增強文化自信,必須講好“黃河故事”,大力弘揚黃河文化。因此實踐團通過展示黃河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時代價值,能更好地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促進文化自信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調查了解了當地農民對于當地農民對生態保護政策的態度及政策實施中存在的問題。調查結果分析了當地政策和實地考察情況。隨著生產技術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人們在確保黃河流域安全 的前提下,開始嘗試主動開發利用黃河資源,借以提高土地收入、方便物資運輸,并實現人民生活狀況的改善和國家實力的增強。
關于污染治理方面實踐團提出了幾個建議:一是加強工業污染協同治理,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上馬,對黃汾沿線進行全面深入再排查、確保1公里內無污染企業,停批建筑石料礦山,推動風陵渡等沿黃開發區淘汰化工產業,以“零容忍”態度嚴厲打擊各類偷排偷采行為。二是強化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推廣科學施肥、安全用藥、農田節水等清潔生產技術與先進適用裝備,提高化肥、農藥、飼料等投入品利用效率,建立健全禽畜糞污、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體系,治理修復受污染地塊。三是統籌推進城鄉生活污染治理,加快城鄉污水處理廠建設、“廁所革命”、垃圾分類及無害化處理,推動冬季清潔取暖改造,實現生活污染治理重心從“規模提升”向“質效升級”轉變。加快小浪底引黃、涑水河生態補水,強化鹽湖、伍姓湖、圣天湖等濕地保護,推動國考斷面穩定達標。
本次實踐活動傳承和保護了黃河文化,讓更多的青年學生了解其價值和意義。同時也引導了人們樹立正確的人水觀和水利觀,增強了全社會愛護黃河、節約用水和生態文明意識,養成了良好的節水用水習慣。團隊成員還進一步加深了對黃河文化的了解,提高了保護黃河的意識,同時增強了時代責任感,提高了自身綜合素質,切實為黃河文化、黃河治理貢獻出了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