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調研農耕文化,助推農耕文化煥發新活力。7月23日,合肥工業大學軟件學院赴新化縣“風起稻浪香——農耕筑牢鄉村振興根脈”社會實踐團隊深入走訪了坐落于新化縣水車鎮的紫鵲界梯田,通過實地考察梯田和近距離訪談農民相結合,感悟傳統農耕文化內涵和魅力,探索農耕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發展新路子。
新化縣水車鎮的紫鵲界梯田景區,是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4A級旅游景區。自秦漢以來,苗瑤侗漢歷代先民在這里依山畬田,打造出10萬多畝的梯田奇觀,為后代留下獨特豐富的農耕文化、梯田文化。7月23日上午8點,實踐團在導游的帶領下,參觀了紫鵲界梯田景區四大觀景臺:八卦沖觀景臺、丫髻寨觀景臺、九龍坡觀景臺和月牙山觀景臺。從觀景臺放眼望去,群山環抱,翠綠疊成一片,云霧若有現而迷蒙繚繞。梯田高低分明,至上而下層次立判,流水順著竹板一路送往山腳,風動即卷起綠浪,別有一番風味。景區保留了梯田的原始風貌,商業化程度不高,有獨特的自然觀賞價值。土特產是新化農耕文化的重要映射,觀景臺附近依稀可以看到農民在售賣糝子粑粑等土特產,價格親民,實踐團可以從土特產中窺探到新化特色農耕文明。
農民是土地的主人,要了解當地農耕文化,必須和當地農民積極溝通。7月23日下午2點半,實踐團前往開設有“老種子農耕博物館”的農戶家里進行采訪調研。在和老伯、婆婆的交談過程中,實踐團得知當地梯田的種植以手工勞作為主,受山地地形的限制,不宜機械化耕作。梯田種植成本至少是鄰村平地種植的三倍,受成本的限制,農戶種植的作物自給自足,市場化程度低。梯田種植經濟效益低下,年輕人大都選擇外出務工,主要是60到70歲的老年人在耕作,農耕文化的延續和傳承面臨嚴峻挑戰。“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大伯談論到,“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自流灌溉系統是我們當地農耕文化的特色所在。”紫鵲界梯田既是當地賴以生存的糧食保障,也是風景絕佳的一處景觀。但是,近年的耕地也有不少的荒廢,90后00后不辨農具、不識五谷,傳統農耕的傳承遇上了險境。空有老輩人員獨守耕地絕不是傳承的法則,新時代新力量的匯入才能讓農耕文化的繼承不斷有著源頭活水,澆灌整片神州大地。
老伯還為實踐團講解了當地的農耕歷史和農耕習慣,并帶領團隊下地實踐。在田地中,老伯向實踐團展示了如何耕種和翻田,實踐團成員也在老伯指導下,下田體驗農耕勞作。通過近距離體驗農耕生活,團隊成員掌握了鋤頭等農耕用具的正確使用方法,以及如何農作會更加省力,深感農耕勞作的不易。實踐團更深刻的了解到農耕文化的本質——農作,還是需要不斷支持和扶持,才能煥發出新的生機,這更是我們實踐團最高的愿景。隨后,婆婆給實踐團展示了一些水稻、黃瓜、苦瓜等農作物“老種子”,還帶實踐團看了黃精等作物。這是成員真正離農耕最近的一次。通過與農民的近距離交談和下地勞作實踐,實踐團進一步了解了農耕文化的內涵,堅定了繁榮農耕文化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