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傳統農耕文化的精髓,探索“紫鵲”騰飛新路子。7月24日,合肥工業大學軟件學院赴新化縣“風起稻浪香——農耕筑牢鄉村振興根脈”社會實踐團隊走訪了紫鵲界村民委員會,通過把面對面訪談村委委員和觀看紫鵲界宣傳片相結合,深入了解紫鵲界梯田文化,提升農耕文化自信,探索紫鵲界改革發展和鄉村振興新路子。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7月24日清晨,實踐團成員前往八卦沖觀景臺,一覽紫鵲界日出美景。血紅的新日,光彌漫在周圍的云彩,抹上絢麗的顏色,同時整個天光大亮,周圍的梯田也慢慢從漆黑中恢復原本的鮮綠,在這里,實踐團不僅看到了鄉村安靜的美與自然,還看到了祥和的自然氣氛。紫鵲界的景色有種不染人間煙火的純凈質樸,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視覺盛宴。開發紫鵲界梯田一定要踐行“綠水青山你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并重。
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是了解鄉村發展情況和未來規劃的重要平臺。7月24日上午,實踐團成員前往紫鵲界村民委員會,訪談村民委員會工作人員。實踐團重點采訪了村委會干部、村支書奉曦和鄉村振興專干。實踐團了解到當地為進一步保護和宣揚老祖宗留下的農耕文化,把農耕文化與旅游業相結合,走文旅產業發展模式,著力把水車鎮打造成“梯田文旅小鎮”。為幫助農民增收,當地深挖農產品特色價值,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農旅結合發展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不僅僅只便利了紫鵲界,更輻射帶動了周圍的村落,這表明當地所制定的戰略政策輻射范圍廣,影響力大。
但是,梯田農耕農業的保護和傳承依舊面臨嚴峻的挑戰。當地受制于山地地形的影響,種植成本高,投入大,產出低,所得收成基本上只能自給自足,解決溫飽問題,商業化和市場化程度低,經濟效益低,年輕人大都不愿意躬身于這樣一個“虧本”的梯田行業,大多選擇外出務工,這就導致了人才流失,當地“空心化”現象嚴重,而這又進一步導致了農耕文化的傳承危機。面對這一挑戰,當地采取了應對措施。村委會總支書記奉曦提到,當地推出了許多傳播農耕文化思想種子的活動以及吸引年輕人加入到農耕文化傳承的政策,如插秧節、稻谷節等,又如提供相應補貼、提供合作社、當地導游崗位等,吸引年輕人回鄉。時代車輪不斷向前,農耕文化傳承之鏈也必不可斷,需要一代代后生手捧力接,送往浩遠的農業未來。
除此之外,實踐團還了解到19年之前,紫鵲界通過打造文旅結合的產業模式,吸引了相當客觀的游客量,但是19年的疫情影響導致了游客數量的大量下降,對山區的旅游業造成了很大的打擊,大型活動和近距離參觀參與梯田機會的減少使紫鵲界近日變得“沉默”。但是實踐團始終相信,有文化的地方就有生機,有生機的地方始終會有出路。克服疫情難關,再次騰飛,對于紫鵲界,對于中國,都只是時間問題。
采訪完成后,村委會邀請實踐團觀看村宣傳片和旅游公司關于紫鵲界的宣傳片。宣傳片把紫鵲界的美麗展現得淋漓盡致,視頻中插秧的老農,梅山武術的傳承者,儺戲、民族舞蹈和山歌等文化元素展現了紫鵲界獨特的農耕文化底蘊,也讓實踐團進一步提升了農耕文化自信。
農耕文明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農耕文明的發掘傳承與保護利用,對于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帶動遺產地農民就業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實踐團通過這次走訪,更加堅定了保護和傳承農耕文化的初心,實踐團將以青年之力,扛農耕文化振興之責,助推農耕文化新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