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紀念館,最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鮮紅的黨旗與瞿秋白同志的銅像。銅像的表情莊嚴肅穆,團隊成員們也懷著崇敬之心,對其矚目致禮。在這一跨越時間的對視中,成員們被瞿秋白同志眼中那份從容不迫的智慧與理性深深感染,仿佛由此感受到了紅色血脈的傳承。

圖為瞿秋白同志的銅像。通訊員 梅金燁 攝
跟隨著講解員的步伐,成員們對瞿秋白的生平經歷進行了系統的了解。紀念館以時間軸排布的方式將瞿秋白的一生串聯起來。上下排布著相應的人物畫像或文字影像。除此之外,展臺中還存放著瞿秋白先生用于學習和科研的工具,以及大量的手寫文稿。基于活動前期的背景學習,在參觀的過程中,團隊成員們結合著瞿秋白的經歷,對其思想變化歷程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和爭論。最后,團隊成員們意識到:瞿秋白的思想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具有當時深處國家危亡時刻的青年的典型特點,即勇于變化和追求進步。但五四時期對于瞿秋白是一個新的起點,他自此開始投入反帝愛國斗爭,并認識到中國迫切需要變革。因而,瞿秋白由“變”中找到了“不變”的道路和信仰。這樣的實踐經驗總結和團隊討論所碰撞出的智慧火花也為活動后續進行早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學習瞿秋白的身平經歷。通訊員 楊紅玉 攝
“我感慨于瞿秋白同志在軍閥混戰、信仰崩塌、生靈涂炭的年代中仍有一顆‘為生民立命’之心;更敬佩于瞿秋白同志在那個年代中不懼強權,敢于批判現實的勇氣”,團隊成員吳子曜感嘆道。誠然,瞿秋白紀念館中的介紹是有限的,然而對瞿秋白同志紅色精神的學習與傳承卻是值得不斷延續的。

圖為瞿秋白故居。通訊員 王陳麗 攝
接下來,團隊成員又前往瞿秋白故居,對其幼年時期的家庭生活環境進行了體驗與感受。瞿秋白故居是一間四進的宅子。帶有典型的江南特色,據講解員的介紹,這間老宅從清朝流傳至今。是瞿家用于供奉家中祖先而特地建造的祠堂,而瞿秋白一家也是在落魄之后才搬遷至此。在參觀中,成員們將眼前所見與書中所學進行了結合,也就更好地理解了瞿秋白幼時就具有的深厚的家學淵源與底蘊。而將其生平經歷與眼前景象結合起來,則更是使人唏噓。據故居中講解員介紹,彼時居住在這間老宅中的瞿秋白正處青春韶華之年,早早面對了家道中落,只得寄宿于族中宗祠的困境,受盡族人白眼與冷落。但正是從這一困境中,瞿秋白認識到了社會公平的重要性,從而走上了匡扶社會正道的革命之路。了解這段故事后,團隊成員們感嘆不已,為其命運多舛傷感者有之,為其思想格局贊嘆者也有之,但更多的是對其思想道路變遷的思考與對其精神力量的崇敬。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紀念館正門合影留念。通訊員 楊紅玉 攝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英雄們已經遠去,但他們的英勇事跡將永遠被后人傳頌。在對瞿秋白的事跡進行深入學習后,成員們感慨良多,正是這一批又一批舍生忘死的共產黨人,用自己的生命拯救中華民族于水火,用自己的鮮血澆灌出了當今中國的幸福生活,用自己的信仰譜寫了中華民族的不朽贊歌。
紅色基因永傳承,百年奮斗再出發。在中國共青團成立100周年之際,站在這一歷史、當下與未來交匯的時間節點上,“一任風和雨,應有香如故”——龍城英烈“瞿秋白”革命精神紀念教育實踐團也將繼續以實際行動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的號召,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堅定理想信念,勇擔歷史使命,努力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