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于村民的交流中,實踐隊員們了解到紅泥崖村的養老模式已經從簡單的愛心食堂發展成了幸福大院。原先的愛心食堂建在山頭,距離村莊的主要居住區較遠,只是對老年人提供簡單的幫扶;現在的幸福大院建在村口,村民可以更加方便的取餐用餐,對于居住地還是較遠的村民,還會安排村兩委成員幫助村民取餐,再通知村民到離家門口較近指定地點集合,統一分配。
除了位置更便民,服務更親民,幸福院互助養老模式的資金支持也更利民。在資金籌集方面,“縣里撥一點、鎮里拿一點、村里出一點、個人擔一點”,每位受幫助的老人只需要付一元錢,就可以享受成本五元甚至是價值更高的午餐,切實維護、發展和實現了人民的利益。
、工作在幸福院的婦女的交談告訴實踐隊員“他們(村支部)說這個崗位需要一個有愛心的人,在一個說(這個崗位)離家近,我就來了。”紅泥崖村幸福院實行““小院供養、集體服務”的模式,運用集體的資金實行使得易返貧婦女一方面實現了家門口就業,不用在外出到縣城等地打工,另一方面也讓她們真正感受到自己能夠發光發熱,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