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調研五蓮縣互助養老實踐過程中,實踐團以易返貧婦女和失能半失能老人所形成的整體關系為著眼點,關注雙方共生關系的形成的促成因素和動態變化,而不是單一的關注各個要素或片面的觀察靜態模式,從而有效剖析五蓮縣易返貧婦女和失能半失能老人相互幫助的互助養老模式所構筑的利益共同體運行機制。實踐團通過對工作人員的采訪了解到紅泥崖村的互助養老食堂由政府補貼➕村支部出資➕村民繳納三部分來構成,其中政府補貼3塊,村支部補貼1塊,受服務的村民只需繳納一塊錢便可享受午飯服務。另外,食堂的飯菜也是由村支部供應,作為工作人員的貧困婦女的工資也由村支部進行提供,村干部輪流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送飯服務。
實踐團成員通過對普通村民的訪問,發現村民對食堂了解程度不同,對互助養老模式,互助食堂的接受程度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互助養老模式的確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村民的養老觀念和對未來養老方式的選擇。有部分村民認為互助養老模式為老人提供了方便,而且花錢不多,同時表達了自己愿意參與此種養老模式的意愿。但也有部分村民認為互助養老模式不方便,還要候時拿飯,到固定地點去取,相對麻煩,不愿接受此種養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