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實踐團隊走訪了煙臺各地充電樁區域,分別采用調查問卷、實地采訪等形式對不同汽車充電樁使用群體進行面對面交流。
車主訪談,直擊充電樁的實際問題
7月3日上午團隊首先走訪了煙臺芝罘區萊山區新能源充電樁所在地區,遇到不少正在充電的新能源車主,團隊借此機會對廣大車主進行了采訪。此次采訪內容涉及對新能源汽車發展看法、新能源充電樁便捷程度、充電價格充電時間、充電樁管理等問題,在與新能源汽車車主的訪談中他們反映更多的是關注充電樁進社區難、充電樁分布不合理、手機app無法及時更新充電樁區域等問題,其中被提到最多的就是充電樁難以進社區的問題。采訪結束后團隊對問卷數據和采訪內容也進行了詳細整理,如今有意向購買新能源汽車的人占比率高達52.48%,然而充電樁建設比較復雜,如果是想在停車場建樁就需要付出相應的租地以及管理成本,如果小區建立充電樁,則需要經過電網、物業以及其他業主的申請報備才能進行安裝,而且在安裝時所需要較大電壓、電流,所以很多物業部門往往以安全為由,不允許安裝充電樁。
目前,我國鼓勵“剛需”的社區充電樁等基礎設施建設,充電基礎設施政策支持力度不斷提升,在這樣的產業上升時期,相關的政策建設需要與基層同步跟進,這不僅要求國家大力支持,還需要基層各個群體的重視,才能讓新能源汽車走進大眾心里。
不同人群訪談,聚焦“充電樁那些事兒”
隨著上午對新能源車主的不斷訪談,我們對新能源充電樁的了解度逐漸加深,為了得到更廣泛準確的數據,隨后團隊采訪充電樁附近超市老板以及網約車司機等不同人群,通過采訪團隊了解到,網約車司機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需要經常在煙臺各區來回跑,團隊采訪的司機反映到:“充電樁在冬天充電還是比較慢的,就算快充也要將近一個小時,像我有時如果開車送客去比較遠的地方,光是充電就很耽誤事了。”
司機們還表示煙臺社區中充電樁不少,但是充電樁經常無法正常工作,或老化嚴重充不上電,嚴重時會耽誤載客,有的甚至是報廢充電站,而地圖沒有及時更新,在冬天新能源汽車耗電快,充電樁供給不足,司機們很難及時充電。通過采訪調查問卷中反映充電樁區域設置不合理、充電管理體系不完善的問題也比較突出,其中充電樁分布不合理的問題占30.5%,而大多數司機使用充電樁頻率集中在兩天一次。
7月3日下午團隊結束了一天的訪談工作,針對這次訪談成員們對新能源充電樁的各類信息了解的更加透徹,很多人向團隊介紹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歷程,成員們感受到了國家在綠色發展方面作出的努力,新能源充電樁建設仍然面臨問題,成員們也體悟到本次實踐的意義。
專業意見指導,走進國家電網
團隊在前一天提前預約了國家電網工作人員,7月5日上午團隊到達煙臺黃務國家電網,實踐參觀了國家電網工作平臺,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管理情況,成員們認真聽取了工作人員關于新能源充電樁建設的介紹,隨后國家電網后工作人員與團隊深入探討了現如今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的安裝使用問題,在公有充電樁不能完全滿足新能源車主需求的情況下,私人充電樁充電看起來是一個不錯的備選項,但這或許只是表象,真正實施就會發現依舊存在不少障礙,這種障礙的存在,大部分來自于每個小區的物業。國家電網的工作人員特別指出,在小區安裝私人充電樁受阻的原因主要歸結為以下兩點:
一是對電動汽車的安全隱患的擔憂。由于經常出現電動汽車自燃的新聞,因而小區物業對電池信任度有所保留,出于安全考量,不允許在新能源汽車在地下車庫充電;
二是缺乏相應的電纜配套。由于部分小區地下車庫建成年限久遠,地下車庫沒有現有的線纜可用于提供充電設備,而具備安裝私人充電樁條件的地下車庫大多是近兩年才建成。
在調研過程中,見證了國家電網辦理充電樁業務的過程,感受到了現代化服務模式的便利性、全自動繳費平臺先進性。通過對國家電網的調研,深入了解到國家電網在充電樁建設中有著承上啟下的銜接作用。
實踐結束,團隊根據收集數據處理總結
通過三天的實踐走訪,團隊對新能源充電樁建設有了全方位的了解,隨著國家和各地政府連續出臺政策鼓勵新能源汽車發展,充電樁的建設不斷推進,老百姓對新能源汽車的認可度逐漸提高,在加速充電樁建設的同時,基礎維護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維護運營不到位,充電樁再多也形同虛設,而且也不利于后期發展。所以前期在做新能源充電建設的時候,也一定要搭建好維護體系,做好相應的管理運營制度,這樣才能提高充電樁的使用率。團隊建議要科學規劃充電樁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加強縣城、鄉鎮充電網絡布局也尤為重要,在走訪調查中,團隊發現煙臺各地充電樁多集中分配在市區,相對于人口密集的芝罘區,福山區的充電樁卻少之又少,如今國家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團隊希望煙臺市也能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以各城鄉縣鎮建設為重要載體,加快補齊縣城、鄉鎮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對于新能源車主群體,利用商圈、單位、停車場等資源,多建設一些有利于用戶充電的服務站場,借助“互聯網+”提供更多便捷的自助式充電服務。此外,鼓勵并且支持小區安裝充電樁,才有利于提高新能源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