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埋忠骨,精神育后人”。1941年抗日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該事變發生于1941年1月4日-1月14日,是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國轄下的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部隊與新四軍之間的一次沖突事件,掀起了國民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新四軍所屬軍部隊在皖南部隊除了少部分突圍,幾乎全軍覆沒,軍長葉挺也被扣押。為了紀念抗戰期間的皖南事變,弘揚中國共產黨的堅定立場和維護抗戰大局的態度,皖南事變烈士陵園以大量翔實、珍貴的歷史照片、革命文物和藝術作品,真實再現了皖南事變的光輝歷程,形象反映了新四軍指戰員英勇無畏、壓倒一切敵人的英雄氣概。新四軍以“鐵的信念、鐵的紀律、鐵的團結、鐵的意志、鐵的作風”的“鐵軍精神”彰顯了為民族解放,為革命不怕犧牲、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彰顯了堅定不移地執行黨的路線,絕對服從黨指揮的自覺精神;彰顯了前赴后繼、不屈不撓、一往無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是共產黨人堅強的革命信念、舍生忘死為人民的真實寫照。我們實踐小組走進皖南事變烈士陵園,認真傾聽講解員的介紹,烈士陵園門口有四根七米高的石柱,為什么是七米呢?因為它寓意了新四軍在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包圍下,浴血奮戰七個晝夜,新四軍9000余人,僅僅2000余人突出重圍,大部分人犧牲或被俘。在參觀過程中,我們也了解到了新四軍的精神:跟黨舉旗的堅定信念,英勇果敢的鋼鐵意志,堅韌不拔的頑強作風,眾志成城的赤誠團結,相忍為國的博大胸懷,步調一致的自覺紀律。
我們為新四軍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事跡所感動,也為國民黨頑固勢力不顧大局,同室操戈至使新四軍九千將士大部分壯烈犧牲的事實真相而感到震驚。一把把銹跡斑斑的槍支,似乎在訴說著當年戰爭的慘烈,張張斑駁的老照片,深深銘刻著革命先輩們勇往直前、為國捐軀的大無畏情懷。我們站在當年新四軍生活和戰斗過的地方,眼前仿佛出現戰士們浴血奮戰、奮力殺敵的身影,在這里,我們感嘆當時新四軍所用裝備的簡陋,生活條件的惡劣,所面臨的局勢的緊張,在這種條件下,他們還是英勇戰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大家深深地為先列所感動。一天的行程是非常短暫的,但精神收獲卻是巨大的。我們在革命先烈曾經生活和戰斗過的地方,重溫他們的英雄事跡,感慨于他們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我們愈加真切感受到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共和國江山來之不易,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所以,我們要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把革命先烈“人民至上、無私奉獻”的精神和“拋頭顱、灑熱血”的愛國激情運用到今后的生活和學習當中,努力學習,奮發向上,充分發揮共青團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努力做一名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奉獻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作者:肖君明來源:作者采寫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