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聚焦學校創新性人才培養,學習、探尋國際化一流學府建設,8月1日,安徽團省委“紅色江山紅色路,青春力量青春行”專項——合肥工業大學“粵港澳深度融合發展,產學研賦能智慧強國”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赴廣東知名學府——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開展社會實踐調研。
紅瓦綠墻恢弘精致,舊韻新香合璧明珠
步入校區,團隊一行便被鱗次櫛比的校園布局和別具特色的建筑風格所吸引,漫步在現代化建筑群的同時感受到了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的古韻古香,可謂 “碧瓦朱甍,飛閣流丹”。團隊乘坐觀光纜車來到數據中心展廳聽取沙盤講解,“校區建筑以紅墻綠瓦為特色,結合中國傳統建筑與西方現代建筑風格,給人一種別樣的恢弘與精致之美”,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綜合辦負責人藍元講解到。
同學們在參觀校區的過程中了解到:學?傮w規劃呈現“外圍高、中間低”的空間意向,以東西向蜿蜒的帶狀水系和南北向由“校前區廣場—圖書館—曲水流觴景觀帶—學生活動中心”等組成的校園序列為軸線,對稱均勻分布,凸顯中西合璧、博雅合璧、傳統與現代合璧、科學與人文合璧的“合璧”理念。校區以學生為中心的校園規劃建設理念將傳統嶺南建筑與西方一流學府建筑風格相融合,不僅對粵港澳大灣區高等學府乃至內地高校的建設都具有領航示范作用。
精益求精工科創新,智能制造人才培養
在藍老師的帶領下,實踐團隊第二站前往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微工廠、人工智能機器人創新室、果殼木工坊與智能網聯汽車創新室等進行參觀,團隊見到了這里層次分明的組裝流程,完善齊全的設施裝備,精致美觀的工坊成果,更有先進前沿的智能服務平臺。
實踐團隊來到吳賢銘智能工程學院本科生機器人實驗室進行參觀時,學院副院長謝龍漢教授為同學們重點介紹了學院文化與本科生、研究生學科建設情況,并為成員們展示課程設計成果。團隊指導教師就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與謝教授進行深入交流。“在新工科建設計劃的指引下,學院在‘書院制’和‘全員導師制’方面加強探索,實現內涵式發展。通過逐步提升課程實踐難度來持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挖掘學生的創新創造力、領導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謝龍漢副院長表示道。
期間,團隊成員多次向謝教授詢問機器人專業相關知識,并在專業課程的實踐與理論結合方面提出自己的疑惑與見解,交流后紛紛表示對學院的教學模式與專業課程十分感興趣,并打算將學院“實踐驅動理論學習”的創新思維運用到今后的學習生活中。
吳賢銘智能工程學院是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首批入駐的“新工科”學院之一,其積極貫徹學校“扎根中國大地,辦世界一流大學“的號召,為學生提供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新工科教育。
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在人才培養中特別注重學生自主創新能力,以開放的視野、靈活的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培養未來新興產業和新經濟發展需要的工程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新工科”人才。
德才并重身教言傳,情理兼修素質提升
最后一站,實踐團隊參觀校區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俊德書院。團隊分別參觀了書院的學生、導師宿舍、學生活動場所、黨建風貌室等地。在參觀的過程中,成員們十分活躍,舉棋對弈、書法臨摹、參觀文創、沙盤解壓……學生社區的精彩點滴被團隊成員們試了個遍。
俊則至高,德而己正,桃李芬芳離不開每一位辛勤耕耘的勞動者。“教書者必先學為人師,育人者必先行為示范”,長期以來,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順應大形勢、把握新機遇,扎根廣東、服務廣東,為國家和廣東創新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隊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擘畫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藍圖,旨在展示合肥工大學子奮發有為、拼搏向上的精神面貌,引導年輕一代牢記使命擔當,樹工業報國之志,立創新發展之基。未來,合肥工業大學赴粵港澳灣區“紅色江山紅色路,青春力量青春行”三下鄉社會實踐團將砥礪前行,持續為學校人才培養、產學研融合、“新工科”探索貢獻自己的力量,在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建設的指引下,交出自己的時代答卷。
紅瓦綠墻恢弘精致,舊韻新香合璧明珠
步入校區,團隊一行便被鱗次櫛比的校園布局和別具特色的建筑風格所吸引,漫步在現代化建筑群的同時感受到了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的古韻古香,可謂 “碧瓦朱甍,飛閣流丹”。團隊乘坐觀光纜車來到數據中心展廳聽取沙盤講解,“校區建筑以紅墻綠瓦為特色,結合中國傳統建筑與西方現代建筑風格,給人一種別樣的恢弘與精致之美”,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綜合辦負責人藍元講解到。
同學們在參觀校區的過程中了解到:學?傮w規劃呈現“外圍高、中間低”的空間意向,以東西向蜿蜒的帶狀水系和南北向由“校前區廣場—圖書館—曲水流觴景觀帶—學生活動中心”等組成的校園序列為軸線,對稱均勻分布,凸顯中西合璧、博雅合璧、傳統與現代合璧、科學與人文合璧的“合璧”理念。校區以學生為中心的校園規劃建設理念將傳統嶺南建筑與西方一流學府建筑風格相融合,不僅對粵港澳大灣區高等學府乃至內地高校的建設都具有領航示范作用。
精益求精工科創新,智能制造人才培養
在藍老師的帶領下,實踐團隊第二站前往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微工廠、人工智能機器人創新室、果殼木工坊與智能網聯汽車創新室等進行參觀,團隊見到了這里層次分明的組裝流程,完善齊全的設施裝備,精致美觀的工坊成果,更有先進前沿的智能服務平臺。
實踐團隊來到吳賢銘智能工程學院本科生機器人實驗室進行參觀時,學院副院長謝龍漢教授為同學們重點介紹了學院文化與本科生、研究生學科建設情況,并為成員們展示課程設計成果。團隊指導教師就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與謝教授進行深入交流。“在新工科建設計劃的指引下,學院在‘書院制’和‘全員導師制’方面加強探索,實現內涵式發展。通過逐步提升課程實踐難度來持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挖掘學生的創新創造力、領導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謝龍漢副院長表示道。
期間,團隊成員多次向謝教授詢問機器人專業相關知識,并在專業課程的實踐與理論結合方面提出自己的疑惑與見解,交流后紛紛表示對學院的教學模式與專業課程十分感興趣,并打算將學院“實踐驅動理論學習”的創新思維運用到今后的學習生活中。
吳賢銘智能工程學院是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首批入駐的“新工科”學院之一,其積極貫徹學校“扎根中國大地,辦世界一流大學“的號召,為學生提供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新工科教育。
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在人才培養中特別注重學生自主創新能力,以開放的視野、靈活的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培養未來新興產業和新經濟發展需要的工程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新工科”人才。
德才并重身教言傳,情理兼修素質提升
最后一站,實踐團隊參觀校區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俊德書院。團隊分別參觀了書院的學生、導師宿舍、學生活動場所、黨建風貌室等地。在參觀的過程中,成員們十分活躍,舉棋對弈、書法臨摹、參觀文創、沙盤解壓……學生社區的精彩點滴被團隊成員們試了個遍。
俊則至高,德而己正,桃李芬芳離不開每一位辛勤耕耘的勞動者。“教書者必先學為人師,育人者必先行為示范”,長期以來,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順應大形勢、把握新機遇,扎根廣東、服務廣東,為國家和廣東創新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隊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擘畫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藍圖,旨在展示合肥工大學子奮發有為、拼搏向上的精神面貌,引導年輕一代牢記使命擔當,樹工業報國之志,立創新發展之基。未來,合肥工業大學赴粵港澳灣區“紅色江山紅色路,青春力量青春行”三下鄉社會實踐團將砥礪前行,持續為學校人才培養、產學研融合、“新工科”探索貢獻自己的力量,在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建設的指引下,交出自己的時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