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以來,中國居民對健康知識與防護措施的關注度持續升溫。為提高廣大群眾對心肺復蘇知識的知曉率,鼓勵更多的人參與學習、掌握心肺復蘇這項必備的技能,山海博時急救宣傳團以“博時急救,護心長安”為活動理念,在暑假期間開展以宣講心臟復蘇急救知識為主、以關注鄉村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為輔的實踐活動。宣傳團主要以威海市為實踐范圍,堅持走出校園、實地調查,以下為團隊第一階段實踐紀實。
活動伊始,團隊以初步探尋走訪為主要活動內容。為提高工作效率,團隊將成員劃分為兩支隊伍,分別前往威海市東北村、西北村、威高廣場、怡園街道、恒泰街社區等地進行社會實踐。工作人員向來往群眾發放健康科普宣傳冊,一方面獲取到群眾關于急救知識的需求與運用現狀,另一方面通過溝通交流,與社區辦事處工作人員取得聯系、達成合作,為后續工作開展創造條件。同時團隊依托于提前設計的調查問卷,初步了解到鄉村青少年的教育現狀,根據問卷所反饋出的相關信息,團隊成員召開討論會探討改善鄉村青少年教育的系列措施,并做好記錄以供后續方案擬定。
經前期探訪后,團隊進一步前往威海國際海水浴場、東北社區等地開展活動,共計總受眾人數多達120人,超過200人參與訪談與問卷調查,所獲得數據信息具有一定代表性。在此期間,團隊通過購買到的假人模型模擬緊急救助場景,分別對心臟驟停、溺水等呼吸受阻嚴損情況下的應急措施予以演示,并邀請當地居民親自上手學習操作。需指出的是,7月5日,團隊前往威海市部分村莊開展活動,一方面以鄉鎮負責人為溝通媒介深入村鎮民戶,與當地中小學生就學校安全教育課程、急救知識掌握情況進行深度訪談與調研,另一方面積極與村鎮老年人進行交流,進一步講解急救知識,以引起老年人對心血管疾病的重視。經負責人允許,團隊于村鎮公示欄區域粘貼急救知識宣傳單,以便居民了解與學習。
前一階段工作落下帷幕,為提高急救知識技能專業化程度,團隊前往威海市紅十字協會做進一步學習工作。醫護人員介紹到,心臟驟停,必須第一時間進行心肺復蘇的搶救。因為心臟停跳后大腦皮層能夠耐受的存活時間只有4分鐘,救助人員需重視和利用好這“黃金四分鐘。同時將救助時判斷傷員意識有無、保證受助者呼吸道通暢無異物以及心肺按壓部位、方法、頻率與力度等方面的知識方法傳授給習員。在紅十字會以及人民醫院工作人員的培訓指導下,團隊成員對急救知識技能更進一步,并克服了許多知識誤區、盲區,最終考取到技能證書。
實地調查與學習后,團隊召開會議總結經驗,團隊意識到需選擇具體對象、選定合適場所進行宣傳,逐步打破目標不明確、群眾關注度不高的困境。借助于假人模型,團隊成員具體講解在溺水、心肺受阻等緊急狀態下的處理方法,做到“兩名展示、兩名講解、多名宣傳”的成員配合模式,取得良好反響,并積極邀請在場居民動手實踐,強化對急救知識的認知。與此同時,當地書記參與其中并進行講話,積極向群眾介紹團隊活動理念,帶動居民學習熱情,從而提高團隊實踐活動的感召力。
活動期間,積極同其他團隊取得交流聯系,并與肺部無核宣傳團隊達成長期合作關系。兩團隊堅持資源、知識、經驗共享,適時召開交流會,總結實踐經驗教訓,做到相互配合、共同進步,為兩團隊實踐活動開展創造有利條件。
本階段相關實踐工作持續推進,一方面普及了應急救護基本知識技能,利于提高全民自救互救能力和水平,加快“健康中國”建設;另一方面團隊急救技能、交際能力不斷進步,在向廣大人民群眾傳遞科學健康理念與知識技能的同時培養起成員醫療救護意識與志愿服務精神,有利于團隊實踐價值的實現。團隊成員在工作期間按時撰寫感悟體會,做到及時反思、適時總結,為團隊下一階段活動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