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我們去了蕭縣王寨鎮,但是那地方也不是多富裕,屬于一個小村子,只有十幾戶人家,一眼望去,基本上都是一些老人小孩,幾乎沒有青年和壯年在里面。我們去的時候,村子里上學的孩子還沒有回來,只有一些三四歲和上了六十的老人在,而且他們不僅要帶小孩,還要做農活,特別的辛苦。
因為家⾥⽗母不在家的原因,家⾥只有年邁的爺爺奶奶在,甚⾄有的家庭是直接寄宿在親戚家的,所以這群孩⼦們都特別的獨⽴,有的都到了我們這群⼤學⽣都⾃愧不如的地步,燒⽕做飯、洗⾐鋪被樣樣都是⼗分的在⾏,我在他們⼩⼩的⾝軀看到了⼤⼤的⼒量,是我們需要學習、不斷磨煉的⼒量。
我問了⼀些當地的孩子們,⼤部分留守⼉童都很渴望學習,積極向上,希望⾃⼰以后能夠考上名牌⼤學,為國家做貢獻,也有些留守⼉童只是希望⾃⼰能和⽗母⼀起⽣活,有個溫暖的家,還有⼀少部分根本就沒有理想和抱負,對于未來是⼀⽚茫然。
⼤部分留守⼉童的家庭經濟都很困難,⽗母都是為了給孩⼦創造⼀個好的學習和⽣活環境才外出打⼯掙錢,但是與此同時由于⽗母⼀⽅或者雙⽅都不在孩⼦⾝邊,造成家庭對于孩⼦管理不周,關⼼不夠,教育不當等給留守⼉童的感情和⼼理帶來了⼀系列的問題。有的留守⼉童由于缺乏有效地約束和教育,導致經常不按時上學,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為,有的留守⼉童很少說話,經常⾃⼰⼀個⼈在那⾥發呆。
農村留守⼉童是我國現階段中⼀個很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仍然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希望,他們很需要社會的關注,來幫助他們健康成長。關⼼關愛留守兒童,不單是學校與家長的事,應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為留守⼉童創設良好的成長環境,是家庭、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應提⾼認識,協調⼀致,為此做出積極努⼒,使留守⼉童和所有孩⼦⼀樣享有同⼀⽚藍天,受到同樣的關愛,把健康成長落實到每⼀個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