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網8月11日電(通訊員 鄭宇軒)一把剪刀,一雙巧手,紙隨剪轉,心隨紙動。剪紙是中國民間歷史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藝術形式之一,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品種多樣,流傳深廣。為加深對剪紙藝術的了解,弘揚并傳承這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8月10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啟為創新團隊前往安徽省合肥市,拜訪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九十歲高齡的馬家軒老先生。馬老在雕塑,剪紙等多方面有著非凡的造詣,團隊成員與馬老交流了藝術傳承的未來道路,并學習剪紙藝術,為傳承非遺盡綿薄之力。
團隊成員跟隨馬老進入工作室內,映入眼簾的是琳瑯滿目的藝術制品與簡易的制作工具。剪紙、蛋雕、面塑形色各異,靈動傳神;牛奶盒制的工具盒,竹竿削出的雕筆種類豐富,簡易且精。從馬老口中,團隊成員了解到,合肥地域剪紙文化,統稱“廬陽剪紙”。相較其他地域而言,更加注重人物細節與抽象表達。在制作中強調突出人物特點,避免過于繁瑣。長于剪影制作而非剪紙制作。在設計圖案時,常用夸張手法與抽象提煉,再用最簡單的工具,簡單的步驟制作特點突出的剪影作品。
團隊成員翻閱了馬老的作品集。馬老從二十歲起開始練習剪紙,至今保存下來的,有三本作品集,共計1800多張。馬老的作品,從天馬行空,略顯青澀。到如今對細節近乎完美的把控。70年的練習,廬陽剪紙技藝在馬老手中得以發揚,傳承。馬老對團隊成員侃侃而談中國藝術發展史。從傳統工藝美術,到未來發展藍圖。對于剪紙藝術,馬老從傳承傳統剪紙,開發剪影技藝,再到重色剪影的技藝精進。馬老在剪紙制作的過程中,保持以初心映匠心的堅守,一絲不茍傳承廬陽剪紙,一刀一筆鐫刻中華文化。
馬家軒老先生向團隊成員展示了未完成的自傳。團隊成員聆聽馬老的講述,認真拜讀文章,從中窺得馬老藝術人生的初心及蝶變。馬老一直想讓更多人了解中國藝術的獨特魅力。“我是因為愛好它,才選擇去學習它,只有真正愛好藝術的孩子才能對藝術發展有所幫助”馬老如是說。馬老一直致力于文化教育事業。每年的非遺保護展覽會,馬老都會在一個角落,靜靜的進行剪紙,雕刻制作。常常吸引一群小孩子的目光。“我特別享受教學的時光,我認為每個傳承人都有熱心教學的義務”。同時,為響應“非遺進校園”的號召,馬老前幾年,常常在合肥市各大中小學授課,宣傳文化保護意識,并教授孩子們簡單的剪紙制作技巧。為文化傳承培養足夠的后備力量,使文化保護的觀念通過耳濡目染,深入人心。
團隊成員在學習文化知識,汲取文化保護動力的同時,向馬家軒老先生請教了剪紙技藝的基礎操作。馬老不吝賜教,拿出紙、筆、刀進行現場教學。在剪紙制作的過程中,細心,專心缺一不可,小小的失誤造成的不可逆的失敗,更讓團隊成員體會到非遺匠人的不易,也更深刻的感受到剪紙藝術的博大精深。采訪的最后,團隊成員與馬老交流了非遺保護未來的工作方向。團隊成員提出,需要進行活態傳承賦能文化旅游的策略,將每項非遺項目發展為當地文化名片。開辦非遺館,研學基地等?神R老對此表達了自己的擔憂。馬老認為,非遺傳承最大的困境,還是經濟層面。傳承人無法專心進行文化研究。非遺帶來的經濟效益難以保證傳承人正常的生活,致使很多傳承人被迫放棄文化傳承。想要穩定進行文化傳承工作,更重要的,是開拓非遺文化經濟內涵,讓非遺的經濟價值被發現。保障傳承人基本生活需求。同時,加強政府文化補貼。各地文化館應與傳承人密切聯系。使傳承人有足夠的資本與精力去傳承中華文化,將中國獨有的藝術魅力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