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的“搴光攬文”實踐團隊響應黨和國家鄉村建設的號召,著眼于湖湘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先后在長沙、湘潭、醴陵、常德和張家界考察了當地具有代表性的民間傳統文化。在調研的過程中,實踐團隊走訪了不少承載著湖湘傳統文化的博物館、文化館和非遺項目傳承基地,重點了解了湘潭巫家拳、醴陵窯、張家界大庸武術、常德絲弦與常德花鼓戲等具有代表性的地方非遺文化。
在調研過程中,團隊成員欣喜地看到當下的非遺文化傳承保護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常德花鼓戲代表性傳承人杜美霜老師向成員們介紹的一般,常德花鼓戲的發展狀況當下呈現出蓬勃向好的局面,常德鼎城區的人大和政協對劇團的發展十分重視,給劇團提供了許多進行商業演出的專門場地,如閑置的廠房等;劇團也與一些企事業單位和部門展開了合作,如銀行、稅務部門、消防部門等,排練了許多在公司重大場合上的演出;劇團已進駐以抖音為代表的直播平臺,同時進行了毛澤東詩詞與戲曲、音樂、書法等多模態融合的宣傳片拍攝,并且有著可觀的播放量。
當然,傳承保護中所面臨的那些痛點、難點也在調研過程中被發掘了出來。正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巫家拳代表性傳承人顏亮鳴大師所言,巫家拳既缺乏實際產品的產出,也并非必須的生存技能,變現能力較弱,如果無法轉化為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其保護便難以維系,無法實現有機發展與傳承;“非遺進校園”往往只呈現出一種表演屬性,難免流于形式主義的短暫過場,而不能植入教學體系之內,實現長久自然的傳播;文化項目與旅游的融合仍任重而道遠,當下學習巫家拳的人數太少,缺乏具備表演實力的高水平學員或社區輔導員。造血能力不足、傳承人的青黃不接、難以創造可觀的經濟價值是這些非遺文化項目在傳承保護中所面臨的現實困境,也是實踐團隊試圖提出可行性建議和參考對策的重點問題。
調研過程中最令調研團隊動容的莫過于傳承人老師們流露出的發自肺腑的熱愛——在顏亮鳴和黃德君大師打出的剛勁孔武的拳法中,在劉海波老師描出的細膩生動的寫意山水畫中,在杜美霜和朱曉玲老師唱出的清麗婉轉的曲調中……傳承人一生坎坷只為守護他們心中的信念,他們歷經了艱辛,卻總在風雨之后看見光明坦途;他們的收入微薄,卻不計回報地堅守著傳統文化的一方舞臺,為民眾提供便利的文化服務;對于尚顯青澀的團隊成員,他們毫無保留地寄予了殷切的期望。之于前人的苦心耕耘,后輩們的身影顯得如此渺小,肩上的擔子又是如此厚重。行文至此,便愿越來越多后繼者擔起一份責任——愿你我,也是這后繼者中的一員。
團隊成員們在后續實踐階段中提出了湖湘傳統文化數字博物館的設想,旨在構架起學術與實踐、理想與現實的橋梁,為湖湘文化略盡青年人的綿薄之力。憑借著調研成果和深入學習,一個承載著湖湘民間文藝的專門化、系統化平臺已初具雛形,實踐團隊將進一步探索民間手藝技藝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推動瀕危民間文藝的傳承保護舉措切實落地。


(團隊成員在湘潭市巫家拳協會與巫家拳第六代傳承人顏亮鳴合影)

(團隊成員與醴陵市官潤窯瓷藝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海波合影)

(團隊成員在常德市鼎城區花鼓戲保護中心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常德花鼓戲代表性傳承人楊建娥、杜美霜合影)

(團隊成員在常德市鼎城區文旅局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常德絲弦代表性傳承人朱曉玲以及文旅局工作人員合影)

(團隊成員在張家界永定區武術協會與張家界武術協會主席及大庸武術代表性傳承人黃德君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