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是個美麗的濱海城市,漁業歷史悠久,有不少的漁業公司。那么在國家的‘雙碳’政策下,這些公司又做了哪些改變呢?”基于這個問題,藍碳觀海實踐小隊成員通過多種渠道廣泛搜集相關資料。在搜集資料的過程實踐隊成員中了解到大力實施人工魚礁、建設海洋牧場,是碳匯工作中的“加法”文章,而實施數字化深海網箱養殖,節能減排,則是黃島區對碳匯漁業的“減法”文章。對于人工魚礁和海洋牧場該類“加法”項目,其已經趨于成熟并獲得廣泛認可。
小隊成員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青島坐擁18處國家級海洋牧場,在魚類豐收并填補休漁期空白的同時通過藻類、貝類增殖等方式吸收大氣和海洋中的碳,為碳匯漁業助力。同時,西海岸新區聯合山東深遠海綠色養殖有限公司初步探索建立了試驗區管理體系,為此,小隊成員聯系了山東深遠海綠色養殖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李紅經理,“未來,我們將圍繞三文魚養殖、育苗、飼料深加工以及高端裝備研發制造,打造全產業鏈條示范工程,推動青島深遠海養殖發展再上新臺階,也為全國深遠海綠色養殖提供可復制的經驗。”李紅說道。
另外,小隊成員注意到了位于山東省青島市膠南市瑯琊鎮瑯琊港的青島大禹漁業發展有限公司,該公司曾在2012年4月份開始在黃島發展了數字化深海網箱立體養殖這個“減法”項目,曾引起了上中下三層綜合利用生態養殖的浪潮。該養殖方式使漁業養殖空間布局從淺海拓展到了深海,從人工喂養跨越到利用生態鏈自然生長,推動了漁業養殖轉型升級的革命。“這是碳匯漁業中最典型的養殖方式,不但不會造成任何污染,而且海帶、鮑魚和海參作為天然海洋凈化器和固碳生物,它們的成長就是對低碳環境最好的貢獻。”大禹漁業總經理陳寶華說道。如此新穎且環保的項目于同年被列為2012年的山東省藍色經濟示范項目。
然而,在此之后該公司關于該項目的新聞就鮮有耳聞了。為何該公司在國家出臺“雙碳”政策之后沒有大力推廣該項目呢?為了探究其中的原委,實踐隊成員通過電話聯系了青島大禹漁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經理王磊先生。王磊先生表示,數字化深海網箱立體養殖這個項目所需資金量大,而其公司僅是當地的一個小企業,資金周轉難以支持該項目的擴大經營,加上其他種種原因,導致該公司放棄了該項目的繼續研發。不過王磊先生還表示,雖然他們公司放棄了這個項目,但是目前許多大型國有企業已投身該項目的建設,并取得了成功。該項目并沒有中道崩殂,而是在適合它的土壤中茁壯成長。
根據王磊經理提供的信息,小隊成員發現黃海所科研人員打造出的漁業綠色發展方向的“桑溝灣模式”與上述數字化深海網箱立體養殖項目原理有異曲同工之妙。近年來,在榮成市桑溝灣,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啟升帶領中國水產黃海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此海灣成功探索出了海帶、鮑魚和海參三者混合養殖的新模式。該模式與數字化深海網箱立體養殖項目十分類似并更加成熟完善。2018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機構連續在此舉辦兩期學術研討會,推廣桑溝灣生態養殖模式。目前該混合養殖新模式已經得到多國認同并廣泛投入生產。
經過這一系列的線上調研后,藍碳觀海實踐隊成員收獲頗豐。實踐隊成員在看到國家提出“碳達峰,碳中和”政策后一些行業和研究所的積極響應的同時也看到某些企業的經營困境。在雙碳大背景下,戰略新興產業面臨許多新機遇,但是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仍是瓶頸。開展本次線上實踐讓小隊成員對“碳達峰,碳中和”政策有了更深的認知,更是培養了我們團結合作、交流配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