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農業大學信息學院赴湖南省長沙市暑期社會實踐團聚焦黨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緊扣“尋訪紅色足跡,賡續紅色血脈”的主題,以科技創新,紅色路線,鄉村振興為現實教材,學習紅色故事、發揚紅色精神、傳承紅色血脈。團隊成員包括:范梓興,朱家琨,馬智隆,張文婧,秦業榮,李琳,王淑。
二.科技創新,國之基點
習總書記曾說過“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路支撐,必須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他曾在2013年11月蒞臨中南大學,了解高校的科技創新情況。實踐團也追隨總書記的腳步,到中南大學的科技樓粉末冶金研究院、國家大學科技園、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和升華樓等地進行參觀學習。

實踐團在中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參觀學習
為了進一步加深了解,實踐團采訪了中南大學的兩位學生。他們向我們介紹了中南大學的一些科技創新成果,以及大學生該如何在科技創新中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

實踐團對中南大學學生進行采訪
實踐團深刻地認識到:高校是培養和造就創造型人才的搖籃,而創新型人才正是我們當今社會需要的。因此,鼓勵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和科技創新至關重要。
三.偉人風貌,世人敬仰
之后,實踐團來到了著名的橘子洲。青年時代毛澤東主席的石雕像正在其中。它由8000多塊采自福建的“永定紅”花崗巖天然巨石拼接而成,寓意“永定江山”。

橘子洲頭青年時代毛澤東主席石雕像
實踐團在橘子洲進行了紅色精神和歷史底蘊的了解學習,重溫了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誕生史、奮斗史、革命史,從黨的優良傳統中汲取力量,堅定理想信念,深悟黨性的時代內涵,錘煉黨性修養。

實踐團于橘子洲頭合影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毛主席的詞鼓舞了無數仁人志士前仆后繼,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也激勵著人民忠誠守護橘子洲這艘“精神航母”。距當年青年毛澤東重游橘子洲,已經過去接近100年了。我們作為新時代青年,應以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為光輝榜樣,與時俱進,努力拼搏。
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為了解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相結合的路子與精準扶貧的實施方案,實踐團在湖南省銀田鎮進行了兩天的調研走訪。
銀田鎮的新農村風貌目不暇接,沿途可見一條條”決勝脫貧攻堅”,”建設美麗鄉村”等標語。實踐團首先來到銀田鎮人民政府和居委會,學習了脫貧攻堅和鄉村建設的理論知識。從相關人員那里,實踐團學習到銀田村脫貧攻堅的“干貨”,主要是“吉祥三寶”——“銀田快車”,“銀田龍頭”和“銀田麥霸”,明白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正確領導"和“科學技術"的重要性。

實踐團成員在銀田鎮政府學習理論知識

與居委會工作人員交談
接著實踐團深入當地居民進行攀談,并采訪了一對中年夫婦。實踐團了解到,村委通過舉辦免費輔導班等各種形式免費教導村民學習農作物、苗木等等科學種植技術,并大力發展美麗鄉村旅游業,并且他們表示:“近幾年,鄉村道路變寬了,環境變好了,村莊變美了,游客變多了,收入變多了,日子也變美了,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

與當地居民交談
此外,實踐團還從游客中心的工作人員了解到:銀田鎮不僅是韶山紅色景點,還是全省乃至全國的干部參觀培訓基地。改革開放以來,響應國企改制和農村改革的政策,生產力水平有了進一步發展,同時,當地還劃了一片工業園區,即高新區,引入了大量產業,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鄉村振興提出以來,鎮上積極幫助村民脫貧,確定了旅游業為發展方向,對于貧困戶,也提供了足夠的支持,保障溫飽問題,還幫助農民種植各種農作物,發展農家樂項目。
五.崢嶸歲月,重憶征程
實踐的最后兩天,實踐團來到了韶山毛澤東故居和支部陳列館。毛澤東故居總建筑面積472.92平方米,占地566.5平方米。它坐南朝北,泥磚青瓦,土木結構,背山面水。屋子前的荷花塘和南岸塘相鄰,綠水、蒼松和翠竹把這座普通農舍映襯得生氣盎然,環境十分秀美。
走進故居,可以看見毛澤東同志曾經生活的地方:擺有方桌、板凳的廚房,簡單樸素的住房等。在這里,仿佛能被帶回以往的歲月。

毛澤東故居里的樸素家具
之后,實踐團來到韶山第一個農村黨支部——中共韶山特別支部,感受“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革命精神。走進支部陳列館,映入眼簾的是“韶山薪火”的塑像,在毛澤東的帶領下,韶山人民奮勇向前,不畏艱險,用智慧開創出一片新天地。

中共韶山特別支部“韶山薪火”塑像
陳列館還展覽著以毛澤東六位親人和“韶山五杰”為代表的革命英烈,它們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實踐團在陳列館中深受啟發與鼓舞,將牢記“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反復領會支部陳列館的重要精神,做新時代中國青年的榜樣,在走好屬于我們這一代的長征路的同時,也會盡自己所能,積極影響身邊更多的有為青年,讓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得意代代相傳、歷久彌新。
文字記者:全體成員
圖片記者:全體成員
指導老師:高鵬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