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城,冀中平原腹地上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山村,但在中國革命的版圖上卻有著不平凡的地位。1923年8月,弓仲韜回到家鄉臺城建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自此,南湖紅船上的火種被帶回到滹沱河兩岸的冀中平原,在廣袤的農村地區迅速蔓延,燃燒起革命的熱情。
進入紀念館,映入眼簾的就是就是李大釗與弓仲韜的握手雕像,栩栩如生的雕塑讓我們回想起百年前的場景。1923年4月的一個夜晚,北大紅樓一個僻靜之處,李大釗鄭重地說道,“仲韜,農民運動的發展需要一批仁人志士來推動,你回家鄉安平一帶農村發展組織進行斗爭,怎么樣?”“請黨組織放心,我一定不負重托,為黨在農村開辟出一片嶄新天地!”弓仲韜說完,兩雙大手緊緊握在一起。自此,弓仲韜回鄉發展革命力量,開啟了農村革命的新征程。
紀念館中仍然保留著翻拍自弓鳳洲的一份手寫入黨自傳,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革命先輩們在農村革命工作的開展歷程,為我們深入了解革命工作的進行,學習革命先輩們的寶貴品格提供了可能。
“我十幾歲時,本村有個學生叫弓仲韜,時常找我接近,他出外訪親望友也讓我跟著,但不知他干什么事。后來過了幾個月,他就問我對國民黨、共產黨的意見,并給我講國民黨是代表地方財主、做官人的,共產黨是代表窮人的,共產黨主張打土豪,讓大多數人有飯吃,我一聽就說,我贊成共產黨。”這是來自弓鳳洲手寫入黨自傳中的一段話,從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在那個危機四伏的環境中,發展革命勢力的不易,也深深地為革命先輩們的用心良苦,矢志不渝感動著。有了他們的不怕困難、敢于嘗試、不輕言放棄,我們的革命事業才有了希望。
李大釗將革命的火種和信仰傳遞給了弓仲韜,弓仲韜又將這星星之火燃遍冀中大地,慢慢的,紅色的火焰由點變成面,中華大地上呈現出一片赤紅色,革命的熱潮席卷全國。如今,我們作為時代的接班人,必將把先輩們的紅色精神牢記于心,不忘先輩們的付出,不失前進的方向,從黨史中汲取力量,向著理想的方向,闊步前行,讓這份革命的紅色精神薪火相傳,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