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物價水平的高低和貨幣價值的大小由一國的貨幣數量所決定的。貨幣數量增加,物價隨之正比上漲,而貨幣價值則隨之反比下降。反之則相反。
重要性
弗里德曼的貨幣數量理論,是一個經過了“實證”的理論。它的“可接受性”或“正確性”至今還有大量的爭辯之聲,在現代社會里,它的“有用性”則幾乎沒有多么大的爭議。
貨幣理論史上有一個直觀易懂卻又爭論不休的理論,這就是貨幣數量論。貨幣數量論有古典論和現代之分。古典論認為,貨幣數量決定商品的價格。貨幣數量多了,商品價格就上升;貨幣數量少了,商品價格下降。在這種貨幣數量理論里,貨幣只是一種工具,人們得到這種工具就會到市場上去購買商品。得到貨幣數量多,用于購買商品的貨幣就多,商品價格上漲;得到的貨幣數量少,用于購買商品的貨幣少,商品價格就下降。由于這種理論有許多生活的直觀經驗支持,理解起來比較容易。
具體講,貨幣數量多了,首先是人們的收入多了,人們可能保留一些貨幣,也可能使用一些貨幣去購買商品,這并不一定帶來商品價格上升;同樣貨幣數量少了,人們也可能動用原來的貨幣“資產”,保持原有購買力,或是減少對商品的購買,它可能帶來商品價格下降,也可能并不影響商品價格。這種理論仔細地思考起來,同樣有生活直觀經驗支持,如發到手中的貨幣工資,只有一部分會用去購買東西,另一部分會留存起來,因理解起來也不困難。
弗里德曼就現代貨幣數量論者。根據他一生對貨幣問題的研究,他認為在貨幣數量論的基本前提下,人們對于貨幣的需求是相對穩定的,至少是可預測的。因此,貨幣數量的變化,必定會對商品的價格產生重大影響,這就回到古典貨幣數量的軌道上來了。特別地,對于貨幣數量較大幅度的變化,尤其是貨幣數量大幅度的增加,相應地將必定帶來商品價格的大幅度變化或通貨膨脹,而商品價格的大幅度變化特別是通貨膨脹,乃是一個經濟體存亡的大問題。正因為如此,弗里德曼為,一個社會的貨幣數量問題,太重要了,重要到甚至于關系一個國家政府的生死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