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老戰士陳世貴先生與實踐團成員和小朋友們的大合照 黎桂芳 攝
老戰士講述烽火歲月,勝利史喚醒自強擔當“銘記歷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來。”7月15日上午,一堂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為主題的紅色歷史課在回龍灣社區拉開帷幕。來自綦江區關工委老戰士報告團的陳世貴老人佩戴勛章、精神矍鑠地走上講臺,以《烽火八十年,精神永相傳》為題,將綦江兒女參與游擊戰、支援前線的故事,嵌入全國抗戰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壯闊脈絡。陳世貴特別提及建黨節的意義,強調黨領導下中華兒女凝聚的抗戰力量。
“抗戰勝利靠的是全民族眾志成城。”陳老回憶起戰友犧牲時幾度哽咽,談及新時代的國家強盛時又鏗鏘有力,振奮之情溢于言表。原本活潑的孩子們紛紛挺直脊背、攥緊拳頭,目光里滿是對先輩的敬意。講座尾聲,實踐團發起“給抗戰先輩寫封信”活動,孩子們落筆寫下決心,“銘記歷史、守護國家”的信念在心中扎根。

圖為老戰士陳世貴為小朋友宣講 黃焱坪 攝
院壩課堂演繹本土故事,紅色文化潤澤童心繼陳世貴的紅色課堂后,當日下午,實踐團將課堂“搬”到院壩,以地方紅色文化為脈絡,打造互動式紅色地圖課堂。他們用粉筆繪制綦江地圖,標注紅軍橋、紅軍洞、石壕鎮等革命遺址,“1935年紅軍在石壕播下火種,抗戰時期,這里成了反法西斯的堅強堡壘。”實踐團成員在地圖上“行走講解”,串聯起紅軍在綦江擊潰川軍、寬待俘虜、與百姓魚水情深的故事,讓孩子們驚嘆“原來紅色歷史就在我們身邊”。
課堂中,成員們自編自演“紅軍分糧”情景劇,設置“紅色知識闖關”環節,答對即可領取紀念徽章。孩子們在搶答中讀懂:家鄉的一橋一洞都是勝利史詩的注腳,這也真正實現了“將紅色教育講到心里、做到手上、記在心頭”。

圖為實踐團成員為小朋友講解紅色文化內容 黎桂芳 攝
文博專家解碼紅色基因,抗戰精神賡續傳承火種7月16日上午,紅色課堂繼續升溫,綦江區文博學會專家張敬帶著博物館館藏的抗戰時期老照片以及文件復印件走進課堂,將綦江紅色史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緊密相連。從紅軍過境播撒革命火種,到抗戰時期綦江兒女奔赴前線,紅色精神代代相傳。
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照片前,張敬講述紅軍司務長面對敵人酷刑堅貞不屈、村民杜福生冒死為抗日隊伍帶路的故事,實踐團成員遞上的紅軍水壺、油燈模型,讓孩子們觸摸到80年前反法西斯戰士的“戰斗溫度”。結合八一建軍節,他強調:“從抗戰中的游擊隊到如今的人民軍隊,‘為家國而戰’的信念,正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精神的延續!”
講座后,“紅色傳承接力”活動中,孩子們接過印滿抗戰故事的手冊寫下承諾,或朗讀英雄事跡,或表示要講給家人聽,歷史的火種在小手之間傳遞,紅色基因在代際之間流淌。

圖為張敬專家為小朋友宣講 黎桂芳 攝
賡續紅色血脈,共赴復興征程
本次社會實踐活動,是化學學院以“大思政課”激活紅色資源的生動實踐。實踐團成員們深挖綦江在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本土記憶,用青年語言打通愛國教育“最后一公里”,用“家鄉故事+沉浸體驗”的方式,讓青少年明白:紀念勝利,不僅是銘記80年前的浴血奮戰,更是要傳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在復興之路上續寫新的勝利篇章。
80年前的抗戰勝利,是中華民族迎來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如今,綦江這片紅色沃土上,紅色基因正融入青少年的成長軌跡,化為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未來,團隊將繼續深入鄉村一線,用知識服務人民,用行動踐行初心,用奮斗接續榮光,讓新時代青年繼續茁壯成長、砥礪前行。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