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引領:浙江“萬企興萬村”的創新實踐
浙江作為全國民營經濟的先行省份,在“萬企興萬村”行動中形成了“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多方聯動”的獨特模式。省政府通過優化農村營商環境、設立專項資金、提供稅收優惠等政策,為村企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例如,浙江省政府明確提出“支持企業下鄉,鼓勵村企共建”,并通過搭建招商引資平臺,推動企業與鄉村精準對接,實現資源共享與利益最大化。
在政策引領下,企業不僅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也為自身拓展了發展空間。
實踐案例
一、衢州“浮石共富聯盟”:多村聯合,共建共富新圖景
在衢州浮石街道,團隊調研了“浮石共富聯盟”項目,這是“萬企興萬村”行動中的典型案例。項目通過黨建引領,整合多個村莊的資源,聯合發展農業經濟與鄉村旅游,形成了村企共建的“造血”機制。 “浮石共富聯盟”由浮石街道的多個村莊聯合成立,引入企業資本和技術,重點發展高效農業和鄉村旅游。項目通過資源整合,將原本分散的農田、山林等資源集中規劃,打造了高效農田示范區和農旅綜合體。同時,企業為農民提供技術培訓和管理支持,幫助農民掌握了現代化種植技術,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
通過該項目,當地農業生產效率提升了約30%,畝均產值從800元提升至1500元。 村民年人均收入從1.5萬元提升至2.8萬元,增幅達86%。 通過發展鄉村旅游,聯盟每年吸引游客超過10萬人次,帶動了農家樂、農產品銷售等多領域的發展。
這一案例表明,通過多村聯合與企業賦能,不僅破解了鄉村“小散弱”的難題,還實現了資源優化配置與可持續發展。
二、金華“九華妙源研學基地”:產業融合,激活鄉村經濟
在金華市柯城區妙源村,團隊調研了“九華妙源研學基地”項目。該項目通過“農業+教育+旅游”的產業融合模式,探索出了鄉村經濟發展的新路徑。項目以現代農業為核心,結合教育研學與鄉村旅游,建設了集農產品種植、加工、銷售、研學體驗于一體的綜合性基地。企業通過引入新品種和技術,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同時打造了研學課程,吸引學生與家長前來體驗田園生活。
在村企的共同努力下,當地農產品附加值提升了40%,帶動了當地農民的種植積極性,村民通過參與農產品加工、研學接待等環節,每人月均增收2000元。此外,研學基地每年接待學生群體超過5000人次,實現年收入500余萬元。
“九華妙源研學基地”項目展示了產業融合對鄉村經濟的激活作用,通過“農業+”模式,實現了資源的多重利用與經濟價值的最大化。
調研成果:提煉模式,服務鄉村振興大局
通過實地調研和案例分析,團隊總結出了“多村聯合型”“產業融合型”“利益共享型”等多重幫扶模式,并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議:(一)強化政策支持,優化農村營商環境,推動村企合作機制的完善。(二)建立利益共享機制,推動資源互補與風險共擔,實現村企雙方的可持續發展。(三)加強人才培育,通過培訓和技術指導,提升農民的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
團隊撰寫的《“萬企興萬村”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報告》已形成,為地方政府和企業提供科學決策參考,同時也為“萬企興萬村”行動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提供了浙江經驗。
青年擔當:用腳步丈量鄉村,用實踐書寫責任
此次調研不僅是一次學術實踐,更是一次思想淬煉。團隊成員深入鄉村,與企業負責人、村干部、村民進行了深度交流,深入了解了“萬企興萬村”行動的具體實踐與成效。一位團隊成員在調研手記中寫道:“走進鄉村,才真正理解了中央一號文件的分量。鄉村振興不僅是國家戰略,更是一場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偉大實踐。”
團隊指導教師表示:“我們將繼續關注‘萬企興萬村’行動,探索更多企業賦能鄉村振興的創新模式,為實現共同富裕貢獻青年智慧與力量。同時,我們會將調研成果轉化為教學案例,引導更多學生關注‘三農’問題,服務基層群眾,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活力。”
結語:企業賦能鄉村振興,繪就共同富裕新藍圖
杭師大經濟學院的這次調研,不僅是高校服務國家戰略的生動體現,也是青年學子與時代同頻共振的深刻實踐。通過走訪調查、線上問卷等方式,團隊深刻認識到民營企業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并為全國鄉村振興提供了浙江經驗和浙江方案。
正如調研報告所指出的:“鄉村振興需要多方合力,企業賦能是關鍵。通過技術創新、模式創新與治理創新,民營企業不僅為鄉村注入了新活力,也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空間。未來,隨著‘萬企興萬村’行動的深入推進,一幅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必將徐徐展開,共同富裕的美好藍圖也將逐漸變為現實。”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