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學習現代化種植、親身體驗茶文化、實地了解制茶技藝、切身領略茶園風光……12月26日下午,我作為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隱入塵煙”實踐隊的一員,有幸前往青島城陽云頭崮村茶園,通過現場考察特色種茶產業(yè),體驗茶文化的獨特魅力。
我所讀過的描寫茶園的詩句無一不是靜謐美好的,就如“綠海香風處,遙遙一嶺茶”,每一個字都能勾起我對茶園之景的好奇與向往,在去往云頭崮村的路上,茶園的景象便早在我腦海中幻想了無數遍。當云頭崮村茶園展現在眼前時,我頓時覺得幾個小時的顛簸的是值得的,一行行茶帶好像綠色的綢帶,濃濃密密地伸展著,而茶葉又在陽光下泛著淡淡的金光,不僅僅是我,同行的所有人都為此等壯觀景象感到贊嘆。我們此行的目的就是圍繞這一株株茶樹,了解其背后,當地政府與農戶的不懈付出。

我們首先跟隨茶園阿姨的腳步觀摩了當地的生態(tài)茶園,出乎我意料的是,生態(tài)茶園與我所想象的傳統茶園大有差別,云頭崮生態(tài)茶園是很有“科技味兒”的,自動化土溫監(jiān)測、蟲害監(jiān)測、自動給水、等等都讓我感到無比震撼。茶農除了吸取傳統的茶葉種植經驗以外,更多地利用了先進的科學知識,為茶葉生產服務,比如說更多的茶樹良種,更高效的機械生產,更科學的栽培方式,我這才意識到,傳統的純手工種植已經是過去式了,在新的時期,科技已經滲透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科技創(chuàng)新,改變生產環(huán)節(jié)的科技生產手段和程度,提高生產效率;通過科技創(chuàng)新,提高產品質量,創(chuàng)造出名優(yōu)品牌,滿足市場需求;通過科技創(chuàng)新,在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使產品獲取理想的市場價格,實現良好的產出效益,達到農民增收。農業(yè)機械化生產已經成為現實和趨勢,茶樹種植理應緊跟時代的腳步,利用現代的科學種植技術方法和管理模式來操作,逐漸實現傳統茶葉種植升級轉型。

其后我們深入大棚茶園學習如何采茶。我以為的采茶,就是摘下順眼的葉子,過程簡單,只是需要耐心罷了。其實不然,茶園阿姨告訴我們,不同的茶葉需要舍或取的部位不同,因而針對不同品種的茶樹,采茶時所用的手法往往會有細微的不同,哪怕只是粗略的分類,就可分為切栽法、指栽法、柳芽法、浮栽法,折裁法五種。我明白,無論哪一種手法,都是需要采茶人認真地找那些只有一芽一葉的茶,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摘下來,放進茶簍里,要想提高采茶的效率,各個動作間的銜接還要力爭無縫覆蓋、穩(wěn)定順暢。僅僅是體驗了十幾分鐘重復的采摘動作,我便感到肩頸處酸軟難耐,更別提長時間在大棚中勞作所帶來的疲憊和眩暈感,到這時,我才真正的見識到了制茶人從采茶一步便保持著謹慎嚴謹,也明白了何謂堅持,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所有的事物都是從無到有,久久為功從而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或許這個過程是枯燥的,是孤單的,是不被人理解的,但是它會使我們短短的人生路上有了奮斗的目標,有了前進的方向,人生因為堅持有了活力,有了生機。

在我看來,這次的云頭崮村茶園之行對于“隱入塵煙”實踐隊的隊員們來說,其實是一次對于傳統技藝于科技生產的碰撞的體驗,我們通過體驗采茶、制茶、品茗學習傳統的茶文化,也通過對生態(tài)茶園的觀摩了解現代的科學種植技術方法和管理模式,除此之外,我們在茶農的辛勞中理解了云頭崮村的經濟為何會發(fā)展,實踐隊員們也會繼續(xù)走訪和調研和學習,以期為鄉(xiāng)村未來的發(fā)展與振興,注入汩汩活力。(通訊員 馬晨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