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準備,洞察發展困境
前期籌備階段,線上熱烈的討論與精心的策劃,讓我深切體會到嚴謹規劃對實踐的關鍵意義。圍繞“濟寧煤礦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實踐:可持續轉型和高質量發展”主題,從確定多樣調研方法到設計調查問卷與訪談提綱,每一步都凝聚著團隊的智慧與心血。這不僅要求我們精準把握行業脈絡,更需設身處地考慮礦區居民、經濟與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為實地調研奠定堅實基礎,也讓我學會在復雜任務中梳理思路、明確方向。傾聽心聲,感受民生冷暖
在調研過程中,居民與工人的生活狀況令人揪心。社區居民承受著土地塌陷、收入減少之苦,煤炭滯銷、化工廠倒閉、環境惡化致醫療支出增加、青壯年外流,無一不是民眾之痛。而煤礦工人們在艱苦環境中高強度作業,工作倦怠、疏離感較強,不過部分人展現出的心理韌性又讓人看到希望。這些個體的境遇,是煤礦區發展困境的生動注腳,也凸顯出轉型的緊迫性。濟寧市煤礦發展現狀警示我們,過度依賴單一產業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市場與環境的雙重沖擊下,難以為繼,同時,小型煤礦若不注重環保與產業升級,不僅無法助力地方發展,反而會成為生態與經濟的沉重負擔,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必須協同共進,可持續發展才是必由之路。
探索路徑,展望轉型希望
調研結束后的資料整理與分析,是從現象到本質的深度挖掘。面對濟寧市各煤礦的優勢與不足以及發展中存在的嚴峻問題,我們提出的發展建議承載著希望與責任。智能化開采、清潔生產技術、產業結構調整,這些舉措并非孤立的策略,而是環環相扣的發展鏈條。通過此次實踐,我領悟到產業轉型需綜合施策,科技創新是核心動力,綠色發展是根本方向,唯此才能重塑煤礦產業生命力,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和諧共生。青年擔當,助力社會發展
這次社會實踐,不只是大學生對社會問題的一次深度調研,更是一次對社會責任的擔當踐行。它為煤礦區轉型發展提供參考,也讓我們看到青年力量在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希望未來,濟寧煤礦區能借助各方力量,突破困境,實現從“烏金”到“綠金”的蛻變,走上可持續發展的光明大道,在新時代書寫新的輝煌篇章。(通訊員 邢睿)-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