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籌備:磨礪思維,奠定基石
籌備階段,團隊圍繞“濟寧礦區可持續發展路徑剖析”主題展開緊鑼密鼓的準備工作。我們查閱大量資料,深入研究濟寧礦區的歷史沿革、產業結構及生態環境狀況,力求精準定位調研方向。設計調查問卷和訪談提綱時,反復斟酌問題的合理性與針對性,從礦區居民的生活細節到煤礦企業的生產流程,從環境治理的難點到經濟轉型的痛點,每個環節都經過細致考量。這個過程不僅考驗了我的信息搜集與整合能力,更讓我學會從宏觀到微觀、全方位地審視一個產業區域,為實地調研筑牢根基,猶如在黑暗中繪制出清晰的導航圖,指引后續行動。實地調研:直擊現實,觸動心靈
踏入濟寧礦區,所見所聞令人揪心。礦區周邊社區,土地塌陷使房屋開裂、農田荒蕪,居民們無奈地訴說著生活的變故。曾經肥沃的土地如今難以耕種,農作物產量銳減,經濟收入直線下降。煤炭市場的低迷讓依賴煤礦的化工廠紛紛停產,失業陰霾籠罩著這片土地,青壯年為謀生計背井離鄉,只剩老人兒童守望家園。而在煤礦井下,工人們在惡劣環境中默默勞作,昏暗潮濕、粉塵彌漫,高強度的工作讓他們疲憊不堪,部分工人眼中流露出的迷茫與無奈深深刺痛了我。但也有工人堅守崗位,對未來仍抱有一絲希望,他們的堅韌成為礦區艱難前行中微弱卻頑強的光芒。這一切都直觀地展現出濟寧礦區在傳統發展模式下深陷的困境,也讓我深刻認識到產業轉型對于這片土地和這里人民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如同一記警鐘在心頭長鳴。圖為實踐隊隊員在采訪礦區居民。
轉型探尋:剖析根源,尋求突破
調研后期,對收集資料的梳理分析成為關鍵。濟寧礦區的問題根源在于長期過度依賴煤炭開采這一單一產業,在市場波動和環保要求日益嚴格的雙重夾擊下,脆弱的產業結構不堪一擊。優勢在于擁有豐富的煤炭開采經驗和一定的產業基礎,部分煤礦具備先進的設備與技術人才。基于此,我們提出轉型策略:大力推進智能化開采技術應用,降低人力成本與安全風險,提高煤炭開采效率;引入清潔生產技術,在煤炭加工環節減少污染排放,實現綠色生產;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利用礦區閑置土地與勞動力資源,發展新能源、生態農業、煤炭深加工等高附加值產業,構建多元產業體系。這一過程讓我明白產業轉型是一項系統工程,需精準診斷、對癥下藥,科技創新與綠色理念如同鳥之雙翼、車之兩輪,是推動礦區重生的核心力量,引領我們從迷茫中找到前行的方向。青春使命:肩負擔當,共筑未來
此次社會實踐,于我而言是成長的洗禮,更是責任的喚醒。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不能僅僅是旁觀者,而應成為參與者、推動者。濟寧礦區的困境是時代發展的一道考題,我們用腳步丈量、用思考作答。通過調研為礦區轉型貢獻智慧,雖力量微薄,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堅信,在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濟寧礦區定能擺脫困境,實現從傳統煤炭產業向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華麗轉身,讓這片土地重煥生機,在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前行,而我們青年也將在這一偉大進程中持續發光發熱,踐行使命擔當。(通訊員 宋甲怡)-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