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垃圾分類活動中,實踐隊隊員們聆聽了社區工作人員關于垃圾分類的講座,“沒有健康的大自然,就沒有人類”,這是在開講前,宣傳片給我留下最深刻的一句話,青島市就將全面展開垃圾分類,對城市垃圾進行有效的分類處理,既可以改善環境衛生,又能提高垃圾的資源化率,有利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通過垃圾分類活動我們了解到,現在人們垃圾分類的意識依然沒有明顯提高,我們該如何進行垃圾分類,這就是難題所在了。在新的世紀,我們渴望干凈的地球,渴望環保的家園,渴望綠色、健康、衛生的生活環境,但是我們生活的地球,正在日益遭受人類生活中燃燒煤炭、石油等排放的二氧化碳浩劫,導致全球暖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臭氧層空洞等。人類的生存環境正在逐漸惡化,人類正面臨著自然資源的匱乏和短缺的現狀。
潮海街道垃圾分類較之前已有很大進步,社區環境也得到了較大改善,張婆婆說:“我們社區垃圾分類工作做得是越來越好了,通過社區組織的宣傳活動,我掌握了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而且大家的居住環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多虧了社區的宣講,大家的環保意識大大提高了。”倡導低碳生活,創造生態家園,是我們每一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低碳生活離我們并不遙遠,環保可以從點滴做起,我們應該積極去提倡和實踐“低碳”生活,把好的經驗與建議推廣給自己身邊的人,將“低碳生活”的綠色概念傳遞給每一個家庭,營造全社會節能減碳的環保氛圍,爭做節能減碳的宣傳者。
傳統社會生活不認為環境是資源,因為那時認為環境質量和自然資源是無限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無價值的、可以無償使用;是無主的,誰采誰有,因而認為對環境質量和自然資源的使用是大自然的恩賜,沒有枯竭之慮。環境意識的產生,要求改變對環境資源的這種態度。它強調環境資源是有限的,必須加以保護和珍惜使用;它是有價值的,必須有償使用;它是有主的,屬于國家財產。
垃圾分類關系千家萬戶,是民生問題,也是生態文明建設問題。隨著我國垃圾產生量不斷增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資源浪費,也使得環境隱患日顯突出,廣大群眾對此反映強烈。街道工作人員表示我們無論是從資源化利用角度看,還是從引導人們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出發,實施垃圾分類都大有裨益。更重要的是,搞好垃圾分類和環境衛生,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為群眾創造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也是一種新風尚。
人類要依靠科技進步、節約能源、減少廢物排放和文明消費,建立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協調、持續、發展的新模式。要強調科學技術發展的“生態化”,強調整體性思維,把人類、社會和自然看作是一個有機整體加以認識和對待。不斷完善科學技術成果的應用,使整個科學技術沿著符合生態保護的方向發展。
環境道德作為人類可持續生活的道德,是一種新的世界道德。它認為不僅要對人類講道德,而且要對生命和自然界講道德。它把道德對象的范圍從人與人的社會關系擴展到人類與自然的生態關系,從對自然界的價值和自然界權利的確認,制訂和實施新的道德原則。這種道德原則不僅以人類的利益為目標,而且以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標。環境教育是“學中做”的教育,非常需要通過學生的親身經歷來發展其對環境的意識、理解力和各種技能。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為了保護好我們的綠色家園,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把節能減碳變成每一個人的自覺行動,低碳生活,從我做起!
在調查問卷過程中,部分居民提起潮海街道的垃圾分類時,指出潮海街道垃圾分類較之前已有很大進步,社區環境也得到了較大改善,其中居民張海波感慨道:“我們社區垃圾分類工作做得是越來越好了,通過社區組織的宣傳活動,我掌握了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而且大家的居住環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多虧了社區的宣講,大家的環保意識大大提高了。”
經過此次的社會實踐,“變廢為寶”實踐隊隊員們了解到潮海街道垃圾分類的宣傳活動以及實施方法,并通過實地走訪以調查問卷的形式,明晰到潮海街道居民們對于垃圾分類所存在的問題,并進行了及時的反饋。垃圾分類,全民參與,人人有責。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場“持久戰”。期待持續開展廣泛的教育引導工作,讓廣大群眾認識到實行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社會人人動手、人人出力,一起來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作貢獻。“實踐中成才,服務中成長”,此次的社會實踐,正確的引導實踐隊隊員們深進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提供了一個廣泛接觸基層、了解基層的機會。而此次社會實踐也為“變廢為寶”實踐隊進行垃圾分類實踐活動的調研創造了良好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