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開線下會議,為實踐做充足準備。
在進行社會實踐之前,實踐隊員們召開集體會議,討論并制定實踐的地點、路線和方案。除此之外,實踐隊員們認真學習了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對垃圾分類有了更進一步認識,垃圾分類可以減少垃圾處理量和處理設備,降低處理成本,減少土地資源的消耗,減少環境污染,具有社會、經濟、生態三方面的效益。垃圾分類后,去掉能回收的和不易降解的物質,能減少垃圾數量達60%以上,這樣就可以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的數量,減少占地,減少環境污染。實踐隊員們還查閱許多關于垃圾分類以及環境保護的資料,制定調查問卷,為進行社會實踐做好充足的準備。
游覽村莊,了解村莊基本情況。
實踐隊員一同來到鄉鎮,游覽了附近的許多村莊,準備了解村莊的垃圾儲存、分類和回收情況。經實踐隊員的走訪、觀察,隊員們發現附近許多村莊里面都有垃圾桶擺放,且垃圾桶大多擺放在村十字路口和村頭,通過近距離觀察,垃圾桶內的垃圾沒有進行分類,雖然有點垃圾桶標注了垃圾的種類,但是人們并沒有按照垃圾桶上的標注進行垃圾排放,附近的幾個村子都是這樣的情況。除此之外,實踐隊員們發現大多數村莊的道路較為整潔,垃圾隨意丟棄的現象較少,但也有些村莊的道路環境衛生條件較差,有些道路旁的溝渠里存在許多被隨意丟棄的垃圾。
了解了村莊的基本情況后,實踐隊員便與當地的村民進行交談。實踐隊員主要向村民了解了村莊的發展情況以及垃圾回收處理情況。實踐隊員們在于村民的交流中了解到:許多村民知道垃圾分類,村子現在也提倡村民們進行垃圾分類,同時村子各處也都設立了生活垃圾分類回收處理站,村民們大多不會像以前那樣隨意丟棄垃圾,村莊衛生條件改善了許多,尤其是因為疫情的影響,村民們更加注重衛生條件,但村民們大多都不知道如何實際進行垃圾分類。
除了訪談,實踐隊員們還向村民們發放調查問卷。調查問卷的主要內容是村民們的家庭基本情況、生產經營狀況、對于農產品質量安全情況調查、關于綠色農產品認知情況調查、對于綠色農業的生產意愿情況調查這五大部分,實踐隊員們調查了五個村莊,每個村莊大約抽取20戶人家,總共調查了100戶人家。經過調查,實踐隊員發現大多數村民的受教育程度較低、由耕地獲取的年收入較低,而對于綠色農業的發展,村民們大多數表示在能保證收入和作物產量的情況下愿意接受綠色生產。
總結反思,鞏固實踐成果。
實踐隊員走訪村莊,派發調查問卷,對當地的垃圾分類狀況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村莊的環境還有待提升。實踐隊員們認為村莊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垃圾處理設施不足;農村生活垃圾產生量大、成份復雜、再利用率不高;垃圾處理方式簡單。垃圾處理基本采取集中填埋、焚燒;鄉鎮財力弱,對垃圾處理設施維護資金投入不多。除此之外,部分村民的環保意識不強,對農村“臟、亂、差”現象習以為常,缺乏遏制環境污染的主觀性。種種問題的存在使得村莊的垃圾處理難、環境問題較多。如何解決村莊垃圾處理問題、改善村莊環境,實踐隊員們認為最首要的是加強宣教,從源頭上減少垃圾污染,充分利用村村通廣播、宣傳欄等開展多種形式宣傳教育活動,中小學校開設環衛常識課,大力宣傳科學、衛生、環保方面的知識,宣傳環境保護的現實意義,引導、促進廣大農民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從而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的污染,除此之外還應加強對農村垃圾處理工作的監管、指導,改變對垃圾的管理,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大家不懈的努力下,共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自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改變日常生活,防止浪費,珍惜資源,種植綠色,保護綠色,減少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為人類的可持續生存和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