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福建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興化鄉里,揚我福醫”實踐隊赴莆田市涵江區洋尾村進行學習,領悟非遺建筑背后的歷史魅力,學習習近平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指示。
首站隊員們來到了李氏大宗祠。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是我國鄉土建筑中的禮制性建筑,是鄉土文化的根,千秋功過,于祠堂可見一斑;華夏祖先,從祠堂可知譜序流傳。涵江白塘鎮洋尾村是莆田市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洋尾村是白塘李氏的聚居地,小小一個自然村,留下了大量牌坊、石碑等姓氏文物,還有李富祠、李氏大宗祠、州牧祠、祁陽祠四座古祠堂。在這里,實踐隊的成員們了解到當地對歷史文化的重視,習到洋尾李氏詩禮傳家,家學淵源,感受著祠堂背后蘊含著的代代相傳的家國情懷。
其次,隊員們還參觀了洋尾村的黨建長廊。習近平總書記把黨史比作“教科書”、“營養劑”、“必修課”,學習黨史意義重大。長廊以圖文的形式喚起紅色記憶,實踐隊成員們在這里信步向前,一點一滴汲取奮進力量。將歷史記憶鐫刻成黨性修養的永恒豐碑,將對黨的無限忠誠和無限熱愛融入進日常行為活動中。
習近平書記指出,“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洋尾村一行,隊員們對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洋尾村的非遺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對習書記的指示有了更進一步的探究,在心靈和思想上得到一次洗禮,堅定文化自信,助力文化強國建設,你我同行。
作者:大學生校園網來源:大學生校園網閱讀:
社會實踐經歷推薦
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2023年6月29日,西南石油大學電氣信息學院八名同學組成三下鄉支援團隊乘坐地鐵到達成都市新都區新渡街道靜
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通過切實參與了解行業需求、工業流程,將所學知識與實際情況結合運用,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
6月25日上午,全國大學生井岡山精神志愿宣講團,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與黨同行實踐隊走入威海市青州街社區參加社區“迎七一 強黨性
只要同學們有需要,我這邊手機里填個表,你們都能及時來到學校服務,給青少年們帶來收獲與快樂,我代表學校真誠地感謝你們!
為了探索“設計+手造”藝術設計課程教學新范式,領略非遺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彰顯高校藝術專業師生群體踐行文化“兩創”的擔當與使命
2019年,90高齡的保懷中憑借《南風記》獲得矛盾文學獎,在座談中,他說了一段話,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多年后,書稿被我忍痛付
物盡其用之時,人亦可盡其善。為了替留守兒童和貧困兒童解決物資短缺問題,提升物品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