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探索“設計+手造”藝術設計課程教學新范式,領略非遺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彰顯高校藝術專業師生群體踐行文化“兩創”的擔當與使命,于6月17日上午,煙臺理工學院建筑工程學院“強國有我”社會實踐隊的成員們在視覺傳達專業楊紀婷老師的組織下,參加了由煙臺市萊山區文化館主辦的“匠心傳藝”非遺文化活動。在活動現場,“強國有我”實踐隊的同學們跟隨非遺傳承人李媛媛老師學習了中國傳統繩結文化的歷史、內涵、分類、以及千回結、雀頭結的制作方法,充分感受了非遺繩結技藝的文化魅力及當代價值。

實踐出真知感受非遺繩結的傳承現狀
社會實踐隊的成員們跟隨非遺藝人李媛媛老師的講解,在煙臺萊山文化館學習了雀頭結,千回結等結繩的編發。雀頭結,用兩線編織的繩結,雀頭結在中國和西洋繩結里都有出現,紋理整齊美觀,常寓意心情雀躍,喜上眉梢。一般用兩線編織,技藝稍加變化,換用一卷細棉線用梭子編織,則成西洋古老的梭邊蕾絲技法。
繩結的特點是每一個“結”從頭到尾用繩線穿插而成,以光亮的絲繩、棉麻毛線等作為原材料,經過靈巧的編織,把不同的結飾結合在一起,搭配組合,就形成了造型獨特、絢麗多彩、內涵豐富的傳統吉祥飾品。
反思查問題思考非遺繩結的發展問題
繩結技藝從傳統中提取出來,又在當代回歸傳統的用途,再次融入大眾的生活。通過匠心巧手能夠編織出各種盤扣、手鏈、掛件、腰帶、帽子等等,多達上百種生活物品和服飾,充分將傳統技藝和現代時尚相結合,既有實用性,又具裝飾性,別具一格。
感悟獲新知保護并傳承匠心匠藝匠造
從上古時期的結繩記事,到如今的繩結編織稱為廣為人知的藝術,繩結的存在璪一超乎一條簡單的紅繩。透過小小的繩子本身,連接起的是一份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造物智慧、生生不息的民族信仰、跨越千年的藝術情節,不朽而卓越的文化精神,展現的是深厚的華夏歷史文化底蘊。
全文總結
接下來“強國有我”社會實踐隊將繼續深入探索非遺文化,并借助學院搭建的各類“館校合作”平臺,大力開展關于專業教學、藝術實踐、文創設計、非遺文化、社會服務等特色活動,在優秀的中華文化浸潤下,表訴“以存心寄華夏,將歲月贈山河”的飽滿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