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海綿、智慧、低碳”是本次論壇的關鍵詞,也是現今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追求。在論壇舉辦的過程中,團隊成員以十分熱情的態度投入工作。團隊的主要工作區域在論壇會場的控制臺區域,主要負責工作為會場內音樂和ppt的切換。在與專業主持人商議音樂的風格、音量的大小、播放開始截至的時間以及與來自全國各家高校、規劃局、公司的分享人進行幻燈片的對接,令團隊成員受益匪淺。
在工作人員的身份時,團隊成員兢兢業業;在學生的角度時,團隊成員努力汲取論壇營養,充實自我。
由于“同鄉晝錦”實踐團隊成員來自人居環境與建筑工程學院,故而本次南部地區生態城市可持續發展建設論壇與團隊成員所學總是不斷的交叉,專家學者們的講述也令團隊成員不斷迸發靈感,受益匪淺。
團隊成員從福建師范大學祁新華教授所講解的《近自然園林——“雙碳”背景下城市園林發展的模式與路徑》體會到當代園林建設應當貫徹的全新理念;從廈門市政規劃設計研究中心王開春主任所闡述的廈門海綿海綿城市建設當中獲益匪淺;從同濟大學戴代新副教授所作的《物質生態學——景觀無廢設計的理論思考與實踐研究》中接觸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觀設計思考;與廈門美益綠建科技有限公司劉文龍總經理所言的“雙碳”循環經濟之路產生深深共鳴;從福建農林大學任維副教授講述的《浙閩地區山水人居環境景觀研究——以浙江溫州為例》感受到現代人居環境的現實情況;在中國市政工程西北設計研究院陳鋼兵先生分享的陳鋼兵先生感悟海綿城市措施及鄉土植物應用的發展路徑;自清華大學董治年博士的云端視頻感悟到生態城市的發展建設是大勢所趨,是吾輩青年與受傷城市的和解。
五湖四海的專家學者于此就南部地區生態城市的發展而交換信息與先進理念,對于城市的科學可持續地建設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團隊成員在本次高水平、高質量、精彩紛呈的論壇中,迅速接觸學術前沿,從專家學者的言談身教中窺見該如何走出生態、海綿、智慧、低碳的城市路徑,感悟到現代城市建設我輩青年當仁不讓。
“同鄉晝錦”實踐團隊成員、人居環境與建筑工程學院學生曹佳佳同學表示:“綠水金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是經濟轉型的趨勢,生態文明是科學發展的標志。從本次論壇中我看見了很多改善人居環境的新策略、新方法,專家們現場的分享與學校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解給我帶來了不同的體驗。未來,希望更多的青年學子能夠提高對生態的認識,不墜凌云之志,用青年的力量給生態發展增添一股蓬勃有朝氣的能量。
“相約未來,共謀發展!”這是論壇尾聲時刻主持人所言的一句話。
未來在哪?未來會是何種模樣?未來永遠是一個未知數。但我輩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是世界的未來,是民族復興中不可或缺的先鋒力量,應努力擔當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重任。“生態、海綿、智慧、低碳”是我們的目標,的確我們也在逐步向著這個目標前進。盡管還有抵抗分子,盡管需要負重前行,但我們能夠一點點地看見生態的改善,看見排放著廢氣廢水的工廠或是關停或是技術改善,看見公園里的綠植越來越多了,看見一條條生態保護法出臺……我國更是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的概念,我們謹慎對待我們的所言所行。對于中國,注重生態建設絕不是沽名釣譽的空話,而是一直在穩扎穩打逐步落實的。
如今,我們可見,我們的生態在一點點改善。會有越來越多有關生態城市、生態農村的論壇召開,通過交流實現思想碰撞,求同存異謀求更好發展。本次論壇的落幕,不是終止,而代表著新的開始、新的征程。相約未來,共謀發展,泱泱大國必會實現生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