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傳遞紅色火炬,續寫鄉村振興
為引導廣大青年學生了解國情省情社會民情,引領青年群體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商學院團委積極開展以“傳遞紅色火炬,續寫鄉村振興”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2022年暑假期間,雙古助農實踐團隊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前往四川省自貢市雙古鎮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隊伍簡介
雙古助農實踐團隊以“傳遞紅色火炬,續寫鄉村振興”為主題,于暑期在四川省自貢市雙古鎮白果村——江姐故居——富順縣文化館——富順縣文廟開展了茶業調研、電商直播、財商小課堂、追溯紅色記憶、尋找非遺文化等活動,青年志愿者以青春力量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心系留守老人與兒童,切身體悟紅色精神,力擔青年責任。
01 “童”在藍天下,情系老人心
第一站,雙古助農實踐團隊來到自貢市雙古鎮白果村進行知識宣講。暑期是青少年溺水事故的易發期、高發期,實踐團隊組織當地留守兒童,開展了“珍愛生命,遠離溺水”的主題安全教育講座,觀看溺水自救教學視頻。此外,為貫徹落實關于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提升兒童近視防控意識,實踐團隊進行了“愛眼護眼,預防近視”的宣講活動,指導孩子們正確用眼與眼保健操的正確做法。實踐團隊結合商學院的專業特點,開展了財商科普小講堂,以零花錢、壓歲錢為例,從孩子們熟悉的事物出發,加深孩子們對財商知識的理解。最后,志愿者們帶領孩子們開啟做游戲贏禮品環節,小朋友都獲得了小風扇、小掛件等禮物。
為了讓老人群體與年輕人一樣,享受“5G”時代帶來的樂趣、方便和快捷,實踐團隊帶著“智慧助老”課堂走進了白果村,對留守老人進行了網上繳費與網絡購物的教學,并開展了“謹防網絡詐騙、關注身體康健”的知識講座,提高老人的防范意識、普及健康小知識,最后還為老人們送去了雨傘、洗潔精等生活必需品。
2022年是建黨101周年,為加強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學習回顧黨的百年重大成就與歷史經驗,實踐團隊開展了黨史宣講會,并邀請老黨員分享他的入黨經歷。在村支書的帶領下,拜訪了部分農村困難老黨員,向他們贈送了米面油等生活物資慰問品。
02 茶旅融合,產業轉型
第二站,雙古助農實踐團隊調研了雙古鎮榮縣仙霧茶業有限公司,走訪了雙古鎮大刀寨。據實地調查得知,全鎮99%的農戶都種有茶葉,且多以銷售鮮茶為主要經濟來源。全鎮現有茶園面積4.5萬多畝,占榮縣茶園面積的43.3%;年產量2400萬公斤,占全縣產量的60%。雙古鎮榮縣仙霧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朱廠長表示,雙古鎮生態環境良好,微酸性土壤,森林覆蓋率46.5%,非常適宜發展優質生態茶,且擁有成熟的生產加工技術。但由于缺乏市場知名度與市場份額,仙霧茶葉在國內線下銷售受阻,線上銷售渠道暫時處于空白狀態,這也大大影響了村民的盈收。實踐團隊在了解了雙古茶葉的銷售困境后,連夜制定出了電商直播的宣傳方案,幫助打開雙古茶葉的線上銷售渠道。通過親身體驗采茶、深入了解茶葉的種植加工過程,掌握每一類茶葉的口味與功效,巧妙運用當下流行的抖音、快手方式直播宣傳,直播間評論區不斷刷新,宣傳效果令志愿者和朱廠長都很驚喜。
大刀寨是榮縣雙古鎮中國古代軍事遺跡之雙古四大寨堡之一,位于雙古北山,因山巔卷曲,酷似刀鋒朝天的一柄板斧,故名“大刀寨”。在1993年9月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刀寨中尚完整保存著“晚清第一詞人”趙熙的完整題刻石。走訪調查得知,刀寨風景優美,景點甚多,秋高氣爽時,站在大刀寨上,可望見峨眉山金頂,萬佛巖。周圍群山起伏,深峽幽谷,層巒疊嶂疊嶂,草木茂盛,空氣清新,氣候宜人。
雙古鎮可將傳統的茶葉種植、加工、銷售與大刀寨等特色景點相結合,打造茶旅融合產業,實現傳統茶業的轉型升級。建設一批采茶體驗園、茶藝館、特色主題民宿、康養賓館等項目,提升茶業附加值,推動產業多元化,助力鄉村振興。
03 追尋紅色足跡,傳承紅色精神
第三站,雙古助農實踐團隊前往了自貢市江姐故居,追尋紅色足跡,傳承紅色精神。江姐故居修復于2006年年底,集中展示江姐及家人使用過的物品,以及用文字和圖片的方式展示了江姐的革命事跡。2011年江姐故居被列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四川省紅色旅游景區,2022年被列為省級研學旅行實踐基地創建單位。
走進故居后,志愿者們參觀江姐生平事跡展覽,前往官山印江姐塑像廣場瞻仰江姐風采,對江姐寧死不屈的精神、對黨忠貞不渝的品質,油然而生崇敬之情。志愿者們對參觀者進行了隨機采訪,參觀者們紛紛表示來到江姐故里,不管是精神方面,還是思想方面都有不一樣的感悟和體會,正因為有像江姐這樣的無數革命先烈和共產黨人,他們不怕犧牲、英勇革命、精忠報國,才有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
04 聚焦傳統非遺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第四站,雙古助農實踐團隊抵達富順縣文化館與文廟富順文廟參觀學習。富順縣文化館于2011年被文化部評為“國家一級文化館”,館內典藏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項目2項、市級9項、縣級44項。志愿者們在文化館內進一步深入挖掘擁有濃厚民間色彩的物品與故事,感受富順縣非遺文化的獨特韻味。
1987年2月,中國文物學會會長、一代文物大師羅哲文先生專程到富順文廟考察,他即刻揮毫寫下:“富順文廟規模宏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為不可多得的文物古跡建筑珍品。希望把它保護好,利用好,早日向國內外開放,發揮其作用,為社會主義四化和兩個建設作出貢獻。有幸得覽古建精華,特題字表達其胸意”。古老的建筑代表著中國文化,用古建筑賦能鄉村振興,助力歷史延續。
傳統非遺文化是歷史的真實見證和延續,不可抹去的生命符號和文化記憶,是一個民族的根和魂。讓傳統非遺文化在產業發展中找到新方向,形成特色產業,為鄉村振興“添薪加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