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實踐隊員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通過電話溝通,上網查閱資料等方式,嚴格根據防疫要求,抵達山東省泰安市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博物館,深入學習徂徠山的紅色文化,深切感悟革命先輩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向革命先輩致以崇高的敬意,汲取奮進的精神力量,讓紅色基因融入青年大學生的血脈之中
找尋紅色記憶,重溫往昔崢嶸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實踐隊員走入博物館。徂徠山革命先輩們偉岸的雕塑形象出現在入口的展廳中,令人倍感親切。展板上 :"每一個優秀的共產黨員,脫下長衫,到游擊隊去。"更展現著中國共產黨辦實事、開新局的決心,令人肅然起敬。
賡續精神血脈 汲取奮進力量
實踐隊員參觀了“黑鐵山巔 抗日旗幟映清河”“渤海之濱 抗日大潮涌魯東”“泰山西麓 吧縣民眾齊抗日”等模塊,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幅幅淡雅泛黃的照片,生動形象地展示著革命先輩們抗日武裝起義的艱辛與不易,讓實踐隊員感到熱血沸騰。更讓實踐隊員觸動的,是紀念館里一件件寫滿故事的遺物,比如抗日英雄劉振華蔣將軍子女捐贈的劉振華《贊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手稿、1988年劉振華將軍被授予的上將肩章、朱毓淦將軍生前寫的贊國詩……無一不體現著革命先輩們濃濃的報國意和深深的愛國情。這些遺物像是將當代人與先輩們連接的媒介,讓當代人得以感受多年前,先輩們、勇士們大無畏的奉獻精神。紀念館還展出了當年先輩們創作的山東縱隊進行曲,曲中:"徂徠山、舉義旗、誓死守土我們不離開”“看吧!看吧!敵人正在我們面前發抖,只要我們戰斗,戰斗啊!不斷的戰斗!勝利就在我們的前頭!"一句句鏗鏘有力的歌詞從中再一次深刻體會到革命先輩們無限忠誠的愛國之心、無比堅定的革命信念和英雄無悔的奮斗精神。實踐隊員不僅在對黨成長發展的歷程中所經歷的艱辛開始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同時也對黨領導下的中華民族所取得如此來之不易的成就而感到由衷的敬佩。
紀念館參觀過程中,講解員帶領實踐隊員重溫入團誓詞,面向團旗,再次莊嚴宣誓。實踐隊員還主動擔任起了志愿者,向游客宣傳弘揚紅色革命知識,很多游客也向實踐隊員講述了自己家鄉革命先輩們的故事。在講解員的解說下,實踐隊員及游客對館內文物背后的故事有了更深的了解,一件件文物,都是革命先輩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象征,實踐隊員們深深地被革命先輩們的精神所打動。實踐隊員還前往居住地所在學校,向學生們宣講黨史知識,與學生們共同學唱共青團歌。
此外,實踐隊員還進行了隨機街坊,深入街頭,邀請市民們進行采訪并填寫調查問卷,與市民們就黨史教育學習展開心得交流。
奮斗詮釋初心 實干映照使命
此次暑期社會實踐的經歷使實踐隊員們的心靈得到洗禮和觸動,更深刻體會到作為一名光榮的共青團員的自豪感和使命感,紅色文化基因貫穿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其與時俱進的時代因素彰顯時代價值。吃水不忘挖井人,后人不忘前人恩,使徂徠山的抗日精神能夠被繼承與發展,銘記與弘揚,是后人應該承擔的責任。這種經過歲月的洗禮仍然熠熠生輝的精神值得每個人去學習。青年們理應謹記先輩們的辛勞,學習先輩們憂國憂民、奉獻社會的崇高精神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平時的學習工作中,腳踏實地、創先爭優,處處規范自己的言行,繼承先輩之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