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赴鳳陽小崗村探尋紅色基因實踐小分隊到小崗村進行暑期社會實踐和參觀學習。分別參觀了沈浩同志紀念館和大包干紀念館,1978年的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冒著坐牢殺頭的風險,在生死契約上按下21個紅手印,首創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同時學習沈浩同志事跡,踐行科學發展。
2022年7月26日上午,我們參觀了沈浩同志紀念館,安徽省財政廳選派干部,鳳陽縣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村委會主任沈浩同志因長期積勞成疾,突發心臟病,倒在了工作第一線,年僅45歲。他離開省城合肥,告別家人,來到小崗村,一干就是六年。這六年,是小崗村發展最快的六年,六年間,沈浩率領村兩委,統一了小崗干部群眾的思想,更新了小崗村民的致富理念,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小崗實際的發展規劃和具體措施,為小崗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作為新時代的一位大學生,我們要肩負起建設祖國的責任,努力學習為祖國的建設做出力所能及的事情。沈浩同志把選派任職地當作自己的家,每個人對家都有感情、有牽掛,會全身心投入建設家。作為選派干部任期三年,沒有把這三年當作走過場、“鍍金”。像對待自己家庭一樣,全身心團結帶領村兩委和黨員群眾一心一意謀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要向沈浩同志學習,開拓眼界,創新發展思路,走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要舍小家為大家,盡心盡力謀發展。沈浩同志6年來一心撲在工作上,90多歲的老母親不能跟前盡孝,女兒得不到照顧,不得不放棄省城優良的教育資源,到皖北農村就學。無數次為了工作過家門而不入。與他相比,我們在學習中所遇到的些許困難簡直微不足道。我們要以他榜樣,努力克服工作生活中的困難,化解發展難題。沈浩同志雖然走了,但他留下的精神是永恒的,將永遠激勵我們。我們一定要以沈浩同志為榜樣。
2022年7月26日下午,赴小崗村的大包干紀念館進行參觀學習。全館有六個分區:溯源、抉擇、貢獻、巨變、展望、關愛。詳細記載了大包干的起源、經過、結果,紀念館展出的大量圖片里,有當時任鳳陽縣委書記的陳庭元陪同萬里書記(后任全國人大委員長)來到小崗村實地考察的情景。小崗村原是全縣最貧困的地方,在生產隊長嚴宏昌的帶領下,他們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韙,沖破種種禁區,秘密召開會議,立下契約。當時還流傳這樣一段順口溜:“大包干就是好,吃陳糧,燒陳草,干部群眾都想搞。”據說,陳庭元介紹到這里,萬里聽后開懷大笑,并大聲稱贊說:“朱元璋沒解決鳳陽的吃飯問題,今天‘大包干’解決了,這是了不起的事情!”并果斷指出:“這才是農民的真正出路!”這樣,小崗村便成為享譽全國的中國農村改革的“源頭村”,而這枚“大包干紀念館”門券,也被廣大收藏愛好者視為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的珍藏紀念經典。
大包干紀念館可提供中英日三種語言的收費講解。標準分別是:中文講解40元/ 次,英文講解100元/次,日文講解150元/次。參觀時,在紀念館的門口,看到了中國科技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江蘇大學、南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財經大學、安徽科技大學、安徽財經大學、安徽工業大學、合肥師范學院等高校蓋過的紅手印證明他們來過,隨即小隊成員也洋洋灑灑的簽下了滁州學院。一次勇敢的嘗試,讓他們走出了死亡的威脅:1979年是小崗村實行大白干的第一年,在遭遇罕見大旱的情況下,小崗村仍然取得豐收,人均收入是1978年的18倍!他們的成功也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大幕,同時也推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從而造就了一個偉大民族的騰飛,一個發展中大國的崛起!
每一代領導人都念著小崗村,想著小崗人。1998年9月,江澤民總書記視察小崗村;2008年9月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小崗村;2016年4月習總書記視察小崗村……
在本次的參觀學習中我們了解到大包干精神就是:敢闖敢試、勇于創新,風險共擔、誠實守信。在我國的發展建設之中,難道不是這樣嗎?兩彈一星、東方一號、改革開放、絲綢之路、一帶一路、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北斗、天宮、墨子……我國一步一步堅定不移的朝著美好的方向奮斗發展進步,我堅信,在黨的帶領之下,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指日可待!
“講紅色故事,做綠色文章。”近年來,小崗村以研學教育為核心,充分發揮小崗村改革創新和中國名村的政治地位,大力發展紅色旅游,新建大包干紀念館、沈浩先進事跡陳列館、當年農家等,并建成了連接省道101和307的小崗旅游大道,不斷完善紅色旅游景點配套,全面優化提升小崗村旅游基礎服務設施及公共服務體系,讓小崗村的美好生活成為中國鄉村發展的典范。
通訊員:牛宇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