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之前,實踐隊成員對濰坊風箏的歷史進行了相關調研,并有了初步的了解。濰坊風箏興于明初的楊家埠村。那時,村民已掌握木版年畫的刻印技術。村民利用每年春天的空余時間,用印年畫的紙張、顏料,繪制出各種圖案,最終扎制成風箏。這類風箏最初僅供村民娛樂或作為饋贈親友的禮品,后逐漸發展為商品。至乾隆年間(1736—1795),風箏已成為當地重要的手工業。
實踐隊成員在游覽博物館和采訪博物館經理的過程中,對濰坊風箏技藝的特點和發展現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據博物館內向導介紹,明代濰坊風箏以板子風箏為主,后逐步形成了以硬翅風箏為主,以長串蜈蚣為最(最長可達三百六十多米)、軟翅風箏為巧、筒子風箏為奇的造型系列,內容有人物故事、鳥獸、魚蟲等。目前,西楊家埠村風箏扎制專業戶近百家,風箏品種達三百余種,年產近百萬只,主要傳承人為楊其信、楊其民、楊連敏、楊乃忠、楊學順等。
濰坊風箏具有起飛平穩、放飛高的特征。無論是軟翅、硬翅還是串式、立體式的風箏,除了板子風箏需要墜外,其他不需要任何輔助物都能平穩地直升藍天。其扎制方法雖簡單,少則竹條三根,多不超過七根,但講究竹條均勻、骨架周正、左右對稱、重心拴線,形象簡練,色彩鮮艷,對比強烈。但博物館經理在接受實踐隊員采訪的過程中透露,近年來,受疫情等環境因素影響,許多風箏制作人為節省制作成本,選擇舍棄傳統的文化內涵,變換傳統風箏材料,轉而使用尼龍布和炭素鋼管,丟失了傳統技藝,也失去了濰坊風箏的地方特色,不利于濰坊風箏制作技藝的傳承。
通過此次實地調查研究,非遺印象隊全體隊員更深一步地認識了風箏的制作過程以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艱辛與困難,實踐隊成員希望可以通過此次調研激發更多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愛和保護,共同守護非遺的傳承。
(丁仕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