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臨邑縣臨盤街道甄家管區書記說到,改建于2018年的前楊村鄉村記憶館有整理好的老物件、老故事、老照片等,助力美麗鄉村的建設打下堅實基礎。根據村委書記講到,在這里有著濃厚的紅色革命,2021年為了紀念,前楊村舉辦了有關紅色革命的巡回活動,講述了老一輩的紅色革命事跡。講述了烈士鄧光鎮的故事,1926年上半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7年參加了黑鐵山起義部隊——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后改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三支隊,任支隊政治部宣傳科長。 1939年2月,帶領部分干部、戰士去魯南山東抗日軍政干校學習,途經博山太河鎮時,遭國民黨頑固派秦啟榮部襲擊。被俘后被秘密殺害于太河鎮東門外東坪。
為更好的探索前楊村“紅綠融合”的發展模式,了解和助力鄉村振興的發展,隊員們在深入鄉村的同時,充分利用前期設計的“關于前楊村紅+綠融合發展情況調查問卷”,面向當地部分小商鋪和村民開展了調研。作為新模式發展的受益者,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也在為埠西村更好建設“出謀劃策”
隨后我們走訪了各家各戶,了解和訪問村中各家的飲食情況,生活狀況等日常生活方式,以及每家每戶進行科普知識的問卷調查。此次的問卷調查中,遇到了一個48歲的阿姨,她以前是一名老師。志愿者從他的口中了解到,明中村生活中的各類食品都是自給自足,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家鄉的環境越來越差,河水里有著各類生活垃圾。她還說道,以前的垃圾都是放入種植地可以做肥料,但是現在的垃圾種類越來越多,倒入地里只會毀了那塊地,只有焚燒才可以減少,不過大多數人都是將垃圾直接倒入十地里,垃圾處理一直也沒有人重視。他希望將環保、食品安全等科普知識讓更多人了解并目重視。
緊接著,我們跟隨書記來到前楊大舞臺和知青營地,他們講到,為繁榮鄉村文化,前楊村建設了460平方米前楊村史館,集中展示前楊建筑、農耕、生活、商貿、教育等影像和實物200余件。建設了占地1600平方米的前楊大舞臺,山東省呂劇院、新疆奎屯市歌舞團、德州廣電藝術團等帶來的文化演出持續不斷。另外,村里還建立起“黨員胡同長”工作模式,黨員干部包胡同,聯群眾。設置民生服務室,讓29個服務事項下沉到村。
大棚里的果蔬,甘甜沁人心脾,“前楊村利用扶貧資金,建成了4個高標準鋼結構旅游采摘大棚,采取統一對外承包的形式,種植花卉、樹莓、哈密瓜等,還建成金銀花、菊花種植基地,租金收益主要用于扶貧。我們了解到,前楊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2戶、20人實現了穩定脫貧,2019年20人每人分紅1600元。”
在這里,不同的區域或挖掘歷史典故,老樹新花展新顏;或以質樸田園風光為基石,攢足發展后勁;或種花養魚搞拓展,吸引游客搞扶貧。未來的前楊村,也將繼續探索產業融合發展之路,為農村振興發展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對于我們來講,通過此次“三下鄉”活動,鍛煉了能力,為以后更好的服務社會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