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來自2021級智能科學與技術李佳奇#
為引導廣大學生黨員傳承優秀革命精神,增強愛國主義情懷,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8月11日,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學院江淮舉旗宣講團赴安徽阜南縣的王家壩鎮,通過參觀王家壩抗洪紀念館,采訪當地居民等方式,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為保證實踐活動的順利進行,實踐團成員于前一天開展會議進行討論,確定調研重點以及行程安排,實踐團于下午三點到達王家壩鎮,首先了解王家壩間的抗洪歷史和已做的奉獻。
據介紹,上世紀五十年代,在響應黨和國家“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中,阜南縣王家壩村建了控制閘,這座位于皖豫兩省交界處,由國家防總統一調度運行的大閘,被稱為“千里淮河第一閘”,是淮河防汛的“風向標”和“晴雨表”。運用蓄滯洪區分蓄洪水是一項犧牲局部,保全局安全的重要措施。洼蓄洪區位于安徽省阜南縣,為淮河干流中游第一座蓄滯洪區,總面積180.4平方千米,區內耕地面積19.74萬畝,設計蓄洪水位27.8米,設計蓄洪量7.5億立方米,區內居住人口19.5萬人。1954、1956、1960、1968、1969、1971、1975、1982、1983、1991、2003、2007年,自1953年建成以來,濠洼蓄洪區的蓄洪年份平均4年一次。其中1954、1968年大水,堤防發生決口、潰破達26處之多。
王家壩抗洪紀念館是我市首個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王家壩間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展示了淮河治理、抗洪搶險、生產自救、領導關懷等光輝歷程,生動詮釋了王家壩精神的時代價值和科學內涵。紀念館主體面積4740平方米,其中布展面積4160平方米,展廳共分千里淮河·滄桑蒙洼、顧全大局·舍家為國、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同舟共濟·風雨戰歌、科學治水·豐碑長存、牢記囑托·再展擔當、魅力阜南·濱淮花園等7部分,館內選樹了7名在淮河治理和防汛救災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模范人物,展出照片、文獻、實物、影像、雕塑等珍貴資料2000余件,全面展示了淮河治理、抗洪搶險、生產自救、領導關懷等光輝歷程,生動詮釋了王家壩精神的時代價值和科學內涵。
被譽為“千里淮河第一閘”,自1954年至今,先后16次開閘泄洪,2000余居民連夜撤離,用實際行動為新時代下的“王家壩精神”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一名普通的大學生,在被這種精神感動的同時,驀然發現,自己身邊也有這么一群人,秉持著這種精神一路前行……“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基層干部舍小我為大家的家國情懷。夫妻異地工作,孩子他鄉上學,一個人過著單位、宿舍兩點一線的生活,這是多少基層干部的真實寫照。從剛出校門的稚嫩青年到兩鬢斑白的鄉鎮干部,在農村這塊廣袤的土地上,他們奉獻了自己的青春、貢獻了自己最美好的年華。他們可能缺席了孩子的家長會,忘記了愛人的生日,甚至錯過了在父母病床前最后盡孝的機會,只因為工作需要他們,群眾需要他們。“為人民服務”是基層干部入職工作時許下的錚錚誓言,舍小我為大家便是他們無悔的選擇。“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是基層干部越是艱險越向前的無所畏懼。庚子年初,新冠肺炎在中華大地蔓延,千家萬戶閉門不出,談“疫”色變。作為基層干部的他們,依然沒有退縮,為群眾分發口罩,宣傳疫情防控知識,給獨居老人和生活困難群眾送生活物資,在各個巷道路口執勤站崗、測量體溫·防疫這一仗,在中華兒女共同努力下,我們贏了,基層干部們笑了。七月連續的暴雨天氣使得全國多地出現不同程度的汛情,他們聞“汛”而動,再次挺身而出,冒雨轉移群眾,搶修基礎設施,組織災后重建,無數次在雨中跌倒,又無數次在雨中站起,用血肉之軀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大堤。
成員李佳奇參觀后說到:”當我站到王家壩閘前,但見13個間口依次排列很是壯觀,數條歷史最高水位線醒目凝重。自1954年以來王家壩16次開閘泄洪,為保護淮河上下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做出重大犧牲,這種舍小家為大家、舍局部顧全局的“王家壩精神”感動人心、鼓舞人心!
“王家壩是用鋼筋水泥筑就的防汛救災堤壩,更是用無私奉獻筑就的強大“精神堤壩”,幾代阜南百姓用開閘蓄洪的壯舉詮釋了舍小家顧大家,舍局部顧全局的偉大意義。堤壩在完成著它的使命,而把王家壩精神傳承下去則應該是我們每一個大學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