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文韻拾光”實踐隊離開泰安岱廟的斗拱飛檐,循著長江水脈來到酒城瀘州,在鬧市的心臟與兩座地標——鐘鼓樓、白塔——展開一場穿越六百年的對話。
上午九時,隊員們站在花園路13號鐘鼓樓下。這座明洪武年間為“鎮(zhèn)水保城”而建的四方塔樓,青磚黛瓦,層層檐角如鳥翼振起,晨鐘暮鼓之聲曾護佑瀘州舟楫平安。如今,車流與市聲在樓腳回旋,一位賣涼糕的嬢嬢說:“小時聽鐘鼓上學,現(xiàn)在聽它提醒收攤,時間被它串成了日子。”簡單一句話,讓隊員們讀懂了建筑與民生的血脈相連。
沿沱江步行十分鐘,白塔以素白身影矗立江邊。塔身十三級,層層遞收,像一支倒懸的毛筆,書寫著瀘州人“祈文運、愿風調”的千年心愿。塔下老茶館里,銅壺咕嚕作響,幾位老者在楚河漢界間對弈,棋子落盤聲與塔檐風鈴互答,構成最鮮活的文化現(xiàn)場。 隨后,實踐隊走進瀘州文化館。展廳內,全息投影將南宋石刻佛像的朱砂與金箔重新點亮,數(shù)字筆觸在斑駁石面上游走,殘缺的佛手被算法補全,又在下一幀緩緩化作現(xiàn)代青年的手掌。古今在此握手,技術讓歷史不再冰冷。隊員們駐足良久,仿佛聽見石佛說:守護不是封存,而是讓每一次心跳都與當下共振。
從鐘鼓白塔的人間煙火,到數(shù)字佛畫的靈動新生,文韻拾光隊以青春腳步丈量文化傳承的厚度:真正的古跡不在玻璃展柜,而在尋常巷陌的煙火里——巷口老槐樹下賣糖畫的吆喝聲、雨后青石板縫里長出的青苔、奶奶手里一針一線繡出的云紋,都是活著的史詩;它們更在每一次被重新講述的故事中——當00后用說唱解碼《洛神賦》,當外賣小哥在送餐間隙拍下古塔剪影發(fā)彈幕說“這塔我見過,在爺爺?shù)臒熀猩?rdquo;,傳統(tǒng)便不再是靜默的標本,而成為奔涌于血脈的溫度,照亮每一代人自己的長安三萬里。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