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閣始建于1948年,是為紀念濟南戰役勝利而建,閣樓內陳列的每一件文物、每一張照片,都是那段崢嶸歲月的鮮活注腳。實踐隊成員們首先駐足于濟南戰役沙盤前,玻璃展柜里的說明牌清晰記錄著:1948年9月,華東野戰軍在黨中央的英明指揮下,經過八晝夜激戰,攻克了國民黨軍重兵把守的濟南城,開創了“奪取大城市之先例”。看著沙盤上密密麻麻的紅色箭頭與藍色防御點,隊員們不禁感嘆:“課本上的歷史突然變得立體起來,原來每一場勝利的背后,都是黨的正確領導與戰士們的浴血奮戰。”
在“黨的軍事戰略智慧”展區,泛黃的電報手稿吸引了眾人目光。展簽上標注著這是毛澤東同志為濟南戰役起草的指示電文,字里行間透著"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軍事哲學。隊員們圍在一起輕聲討論,有人翻出手機里黨的二十大報告原文:“全面加強練兵備戰,提高人民軍隊打贏能力”,大家紛紛感慨:“從濟南戰役的戰略決策到新時代的國防現代化建設,黨的軍事思想始終與時俱進,這正是我們能抵御風險、捍衛主權的根本保證。”
閣樓頂層的觀景臺是俯瞰濟南老城的絕佳位置,如今的泉城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墻上的城市變遷圖標注著雙擁路的位置,旁邊的文字說明靜靜訴說著:濟南是全國雙擁模范城,從戰役期間群眾推著獨輪車支援前線,到現在全民參與國防教育,軍民魚水情早已融入城市血脈。這番記載讓隊員們陷入沉思:國防不是軍人的專屬,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既要了解歷史,更要明白‘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的道理。
活動中,實踐隊還在解放閣前自發開展了“黨的創新理論之下的守正創新”宣講,大家深刻明白了“要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揭示出二者是不可分割、不能偏廢的整體。我們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
離開解放閣時,夕陽為閣樓鍍上了一層金邊。此次參觀不僅讓大家深刻認識到“黨的領導是中國革命勝利的根本保證”,更懂得了“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的深刻內涵。大家深刻明白了“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要把紅色記憶轉化為奮進力量,既做黨的理論的堅定信仰者,也做國防安全的自覺守護者,讓青春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征程中綻放光彩。”

如今,解放閣已成為濟南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每年有數以萬計的人來此參觀學習。而對于青衿新程筑夢行社會實踐隊的成員們來說,這場特殊的實踐活動,不僅是一次歷史知識的補充,更是一堂生動的思政課與國防課——它讓黨的理論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讓國防意識不再是遙遠的口號,而是化作了“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堅定信念,在青年心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