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實踐團隊的影像解碼工作正進入關鍵階段。電腦屏幕上,最新的濕地航測影像被分割成無數個網格,隊員們緊盯著屏幕上跳動的光譜數據,指尖在鍵盤上飛快敲擊——這是他們將影像分析與樣方調查結合的關鍵一步。
為了驗證航測數據的準確性,團隊早已在濕地布設了20個5米×5米的樣方。此刻,隊員們正將實地采集的植被樣本數據逐一錄入系統:“樣方3號,互花米草覆蓋率15%,蘆葦高度1.2米”“樣方18號,堿蓬群落密度每平方米32株”……這些帶著泥土氣息的原始數據,與影像上的植被光譜特征形成了精準對應。
屏幕上的紅色區塊“航測顯示這是互花米草密集區,但樣方27號的實地數據顯示覆蓋率已降至8%,說明治理措施正在起效。”隊員們立刻調出該區域的歷史影像,通過光譜對比工具,清晰看到近三年來紅色區塊的面積以每年12%的速度縮減。為了更細致地分析變化,他們將樣方數據按季度分類,發現每年春季的植被恢復速度與秋季治理強度呈顯著正相關。
隨著分析深入,樣方法的價值愈發凸顯。當影像上的綠色斑塊擴大時,隊員們會調出對應區域的樣方記錄,確認是蘆葦群落自然擴張還是人工種植的堿蓬存活;遇到光譜特征模糊的區域,就通過樣方數據校準模型參數,讓影像解讀的誤差率從15%降至6%以下。
“植被覆蓋度提升23%,堿蓬面積增加18公頃!”當最終分析報告生成時,隊員們止不住的歡呼雀躍。這些數字背后,是航測影像與樣方調查的完美配合——前者勾勒出濕地生態的宏觀變化,后者則用扎實的實地數據為每一個結論錨定了精準坐標。這場跨越屏幕與濕地的解碼行動,不僅讀懂了植被變遷的密碼,更讓青年科研者們真切體會到:守護生態的答案,永遠藏在腳踏實地的實踐里。
作者:馬躍 來源:山東建筑大學測繪地理信息學院
社會實踐活動推薦
山東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循“蒙”而行實踐團赴平邑縣中平藥業開展社會實踐
2025年7月17日,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向客之音”突擊隊赴廣東省汕尾市陸河縣河田鎮陸河實驗學校(高砂校區)開展廣東大學生志愿服務
2025年7月23日,河圖之“Mg”暑期社會實踐團社區微生態賦能行動持續推進。實踐團成員不僅詳解污水凈化原理、帶領同學們動手制作凈水瓶
2025年7月14日至17日,福建醫科大學藥學院碩博研究生服務團——“小藥箱·大健康”篤行實踐隊深入漳州市南靖縣,開展以“健康人生,綠
7月13日,“智測山河,繪護綠洲”實踐團隊在黃河入海口濕地開展關鍵的影像解碼工作。通過將無人機航測影像與20個實地樣方數據深度融合
2025年7月22日,山東大學護理與康復學院"提燈傳宿火·安本護家國"社會實踐隊隊員王欣丫深入內蒙調研湖泊安全。
西北師大美院“彩繪青春”實踐團隊,7月11 - 16日赴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石海景區,開展“繪夢積石山,共筑鄉村美”墻繪活動
近日,煙臺大學計算機與控制工程學院的志愿者們踏著暖陽走進上海灘花園,為社區的老人與孩童鋪開一幅“兩彈一星”的歷史長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