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煙臺大學計算機與控制工程學院的志愿者們踏著暖陽走進上海灘花園,為社區(qū)的老人與孩童鋪開一幅“兩彈一星”的歷史長卷。這場知識講解活動如同一股清泉,在歡聲笑語間播撒下愛國主義的種子,也點燃了科學探索的星火,讓紅色記憶與科學之光在社區(qū)的方寸天地間靜靜流淌。
活動當天,陽光像融化的金子般潑灑在上海灘花園的社區(qū)廣場上,木質(zhì)長椅早早被晨練歸來的居民占滿,孩子們追逐著飄飛的氣球,笑聲在紫藤花架下蕩出漣漪。志愿者們剛把“兩彈一星”主題展板立穩(wěn),一個身影就“噔噔噔”沖了過來,一個小男孩額前碎發(fā)沾著細汗,眼睛亮得像藏了星星。“姐姐!你們講原子彈嗎?”他舉著書跑到展臺前,不等回應(yīng)就翻開內(nèi)頁,小手指著坦克剖面圖講得頭頭是道:“這是99A主戰(zhàn)坦克的反應(yīng)裝甲,比蘇聯(lián)T-72的復(fù)合裝甲先進多了!”從左輪手槍的擊發(fā)原理到洲際導(dǎo)彈的射程分類,他語速飛快卻條理清晰,連志愿者提及的“東風-1號”導(dǎo)彈,都能準確報出試射年份,讓蹲在一旁整理資料的學長忍不住拍手:“這小家伙肚子里,裝著個武器博物館呢!”

圖1志愿者為小男孩討論軍事
志愿者們圍繞“兩彈一星”的歷史背景、研制歷程和重大意義,為在場的老人和小孩展開細致講解。當提及那段崢嶸歲月,他們特意將目光聚焦在1964年10月16日那個改寫中國國防史的時刻。彼時,羅布泊的荒漠上,一座102米高的鐵塔靜靜矗立,塔頂安放著中國自主研制的第一顆原子彈“邱小姐”。為了這一天,數(shù)萬名科研工作者隱姓埋名,在戈壁灘上熬過了無數(shù)個風沙彌漫的日夜。核物理學家鄧稼先帶著團隊,在計算尺與手搖計算機的輔助下,攻克了上百個技術(shù)難關(guān),連妻子都不知道他究竟在戈壁深處做著怎樣驚天動地的事業(yè)。當天下午3時,隨著“起爆”指令下達,一道刺目白光劃破天際,緊接著是裹挾著蘑菇云的震天巨響。遠在數(shù)十公里外的觀測點,科研人員們相擁而泣——這聲巨響不僅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更讓中國徹底擺脫了“有彈無核”的被動局面。志愿者指著老照片上科研人員布滿凍瘡卻緊攥拳頭的手,輕聲解釋:“那時的中國還在啃著窩窩頭搞研究,正是憑著‘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勁頭,才讓五星紅旗在核領(lǐng)域真正站穩(wěn)了腳跟。”

圖2志愿者為小孩講解核知識
社區(qū)的老人們圍坐成一圈,他們的沉默比任何掌聲都更有力量。講到1964年原子彈爆炸成功時,一個爺爺突然顫巍巍地站起來,扯開衣襟露出左胸的疤痕:"那年我在新疆當兵,沖擊波把我掀翻在地,醒來后看到蘑菇云,所有戰(zhàn)士都在哭著敬禮。"他布滿皺紋的手在空中比劃,仿佛又看見那朵震撼世界的蘑菇云。王奶奶則說起1970年全村人擠在唯一的黑白電視機前,聽《東方紅》從太空傳來的場景:"有人放起鞭炮,像過年一樣熱鬧,那時候覺得再苦再難都不怕了。"

圖3志愿者與老人交談
這些鮮活的記憶讓泛黃的史料變得立體可感。人們總在課本里讀到"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概括,可當親眼看見老人眼眶里的淚光,聽見孩子追問"科學家們后來回家了嗎",才懂得"兩彈一星"的精神早已融入民族血脈。小男孩和哥哥姐姐共讀繪本時,指著氫彈原理示意圖認真討論的模樣,多像那些在戈壁灘上用算盤計算數(shù)據(jù)的科研人員——兩代人隔著時空,卻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完成了奇妙的接力。此次活動如同一顆投入湖心的石子,不僅讓社區(qū)居民透過泛黃的史料與珍貴的影像,真切觸摸到"兩彈一星"研制歲月里的篳路藍縷——那些在羅布泊荒漠啃著窩頭演算的深夜,那些隱姓埋名者與家人隔空相望的淚光,更讓科學報國的種子在孩子們心間發(fā)了芽。軒軒離開時小心翼翼收好核工程繪本,說要把科學家的故事講給班里同學聽;幾個小姑娘用彩紙折出衛(wèi)星模型,非要寫上"中國加油"貼在教室后墻。煙臺大學計算機與控制工程學院的志愿者們收拾展板時,望著孩子們蹦跳遠去的背影,輕聲約定:下次要帶更多老科學家的手稿復(fù)刻件來,讓"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像社區(qū)里的梧桐樹一樣,在更多人心里扎下深根,歲歲年年抽出新枝。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