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建筑大學測繪地理信息學院“智測山河,繪護綠洲”實踐團隊來到黃河入海口濕地,開展為期7日的實地觀測與生態保護研究活動。他們帶著對自然環境的敬畏與對專業知識的實踐熱情,深入濕地腹地,利用先進的無人機航拍技術,對濕地的地貌特征、植被分布和水體變化進行高精度的三維建模與影像采集。同時,還結合地理信息系統(GIS)進行空間數據分析,構建濕地生態的數字化模型,為后續的生態保護與修復提供科學依據。
7月10-11日,無人機在湛藍的天空中緩緩升起,鏡頭下,黃河入海口濕地呈現出一幅壯麗而靈動的生態畫卷。廣袤的水域與交錯的灘涂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蘆葦隨風搖曳,堿蓬如紅毯般鋪展在鹽堿地上,構成了一幅獨特的自然景觀。通過高精度的航拍影像,學子們不僅能夠清晰地看到濕地的地貌特征,還能捕捉到植被分布、水體流動等細節,為后續的生態分析提供了寶貴的原始數據。
在飛行過程中,學生們精心調整拍攝角度,確保每一幀畫面都涵蓋最豐富的信息。他們運用空間定位技術,對關鍵區域的植被分布進行坐標標記,為后續的GIS數據分析打下基礎。同時,還借助影像處理軟件,對航拍圖像進行拼接與分類,分析不同植被類型的分布格局及其對生態系統的潛在影響。最終,通過地圖繪制技能,將濕地的地形地貌、植被類型和生態特征直觀地呈現出來,為濕地保護與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實地考察中,學子們深入濕地腹地,細致觀察了蘆葦的帶狀分布、堿蓬形成的“紅地毯”景觀,以及近年來經過治理的互花米草殘留區域。他們通過樣方采樣方法,對這些植物的生長狀況、高度、密度等進行詳細記錄,并結合土壤、水質等指標,分析其對濕地生態系統的實際影響。這些一手資料不僅幫助他們深化了對濕地生態結構的理解,也讓他們更加直觀地認識到生態保護工作的緊迫性與復雜性。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