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國家提升殘疾人文化服務能力、保障殘疾人平等參與共享公共文化服務權益的宏觀政策要求,7月17日,非遺書房社會實踐團深入東營市勝宏社區非遺工坊,為深入了解從事葦編技藝的殘疾人技師的工作現狀及生活面貌而展開了一系列的采訪與調研。通過與工坊負責人李光祥老師進行溝通,成員了解到葦編工坊的建設由來,以及其秉持著“非遺助殘”的建設理念不斷招納殘疾人群技師的發展歷程,同時從其他工作人員口中詢問了有關工坊殘疾人技師的工作日常和他們的精神風貌。
在工坊負責人李光祥老師的引領和介紹下,團隊成員共同參觀了殘疾人技師的工作環境,并對其工作過程進行了細致地觀摩和學習。看到他們在案臺前各司其職、認真嚴謹的樣子,團隊成員深感觸動,從中得以感受到葦編技藝帶給這些殘疾人群不僅是生活上的扶持更是精神上的扶持,切實幫助他們提高文化服務能力和文化享有能力。
參觀之后,團隊成員陸續對工坊的殘疾人技師進行采訪和深度調研,訪問的對象包括從事葦編扇子繪制技藝的肢體殘疾技師冉先生,從事蘆葦材料篩選和壓制工作的肢體殘疾技師劉先生,從事手工藝制作草編的聽障殘疾技師王女士,以及同樣從事草編制作的智力殘疾技師張明明女士和肢體殘疾技師門玉海女士等。通過向他們詢問如何接觸的葦編事業、葦編事業帶給生活的影響和日常工作過程中的感受等一系列問題,來進一步深入了解工坊殘疾人群的生活狀態。
其中令眾人印象較為深刻的是冉先生的發言,作為一名肢體二級殘疾的技師,在交談過程中他提到了自己身體上障礙帶給他人生的坎坷,但最終得以在葦編工坊有所施展,為此他十分地感激和感動。當問及他對葦編這項非遺技藝的看法時他表示:“從事葦編這項非遺事業,讓我感覺自己在做一件不平凡的事。用兩個詞來形容我的工作,就是非常的‘充實’和‘解壓’。”
另外當采訪王雙燕老師的時候 她飛快的舞動著自己的雙手試圖用手語的方式來傳達他對于這份工作的熱愛。王雙燕老師是一位能歌善繪的奇女子,身為政府勞務派遣的特殊人士,他身上還肩負著宣傳緯編等傳統非遺手藝的責任。在談到傳承與宣揚問題時,她激動萬分,怕志愿者不了解所表達的意思,甚至掏出手機來用有些執拗笨拙的語言來表達出自己會堅持下去的決心,他表示:緯編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傳承下去的。而他也一定會付出行動來證明韋編的價值,證明自己的價值。創造出一個更適合緯編事業發展的環境。她閃爍著靈動的雙眼,對韋斌事業的現狀充滿著信心,同時對它未來的順利發展充滿著希冀與期待。
在整個采訪過程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每位技師都懷有一顆樂觀向上的心,他們的精神風貌是那樣的鮮明和光亮:他們很少談及自己的生活上的困境或是不易,而更多展示的是他們對未來的憧憬和對當前在工坊工作狀態的滿足。談起葦編工坊,技師們紛紛表示:葦編工坊像是一個家一樣溫暖的地方,在這里的工作及生活很安心、很充實。這些殘疾人技師通過葦編技藝找到屬于自己的舞臺,他們不只是創作者,更是通過葦編事業綻放了屬于自己的價值,展示了一種超越身體限制的堅強意志和不平凡的創造力。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