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實踐的核心之一,是對新疆小曲子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團隊深入挖掘當地文化,通過拍攝紀錄片、錄制音視頻和制作ih5互動媒體等形式,全面記錄和展示了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在拍攝過程中,團隊成員與多位小曲子傳承人進行了深入交流,記錄了他們的技藝和傳承故事。通過數字化手段,小曲子的獨特藝術形式得以保存,并通過互聯網廣泛傳播。這些數字化工作雖然只是初步的嘗試,但它為這一文化遺產的保存和傳播做出了積極貢獻,幫助提升了人們對這一傳統藝術的關注。

此外,實踐團還在當地開展了多場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公益課堂,內容涉及剪紙藝術、哈薩克族音樂、民族舞蹈等。通過這些課堂,學生們不僅學到了傳統技藝,還增強了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在剪紙課堂上,學生們學習了這項古老的藝術形式,并通過動手實踐了解了剪紙背后的文化意義。在民族音樂課堂上,學生們親自體驗了冬不拉彈奏,進一步加深了對哈薩克族傳統文化的理解。這些活動雖規模不大,但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接觸傳統文化的平臺,也讓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

在文創設計方面,實踐團結合巴里坤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設計了包括手繪地圖、鑰匙扣和明信片等在內的一系列文創產品。這些產品不僅展示了巴里坤的文化魅力,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元素融入其中,進一步強化了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意識。通過社交媒體平臺的推廣,實踐團希望能夠擴大巴里坤文化的影響力,盡管這些努力尚處于初步階段,但為當地文化宣傳探索了新的可能性。


作者:韓海洋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