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入手,給實踐打好“底子”。基于四項國家級、省級創訓項目,依托河海大學唯一在第十七屆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國賽中獲獎的調研項目,精心設計問卷,搭建線上平臺,廣泛收集數據,分類整合結果,撰寫分析報告。依據覆蓋全國30個省份超3000份問卷,對當前我國在雙碳視域下水資源稟賦可持續利用的模式進行分析,進一步探究該模式下抽水蓄能電站的安全化問題。

實踐篤行,為實踐扮靚“面子”。團隊成員將實踐地點從“會議室”搬到“大壩前”,奔赴溧陽、宜興、句容、古交、渾源等多個抽水蓄能電站現場進行調研。一是學習安全管理,牢記技術要點,明確指標判據,做變壓器、水泵、渦輪機等設備的“安全員”與“質檢師”;二是操控設備儀器,布置監測點、安裝傳感器,讓無人機飛向高空,讓探測器深入水下,對水位、流量、溫度等參數進行監測;三是開展定向檢測,借助機器視覺理論、圖像處理技術及人工智能算法,利用高精度、高密度的監測數據準確、全面反映其服役性態、健康狀況。經過為期五天的現場實踐調研與勘察監測,成員同使一股勁、擰成一股繩、凝成一條心,克服地形難關,熟練技術要點,常規任務不松懈,問題發現不遺漏,用熱心彰顯水電專業特色,用細心為抽蓄電站安全保駕護航。



微觀深入,給實踐縫好“里子”。結合項目背景、實踐過程和已有成果,團隊從問題入手,從實效出發,為抽水蓄能電站這座巨型綠色“充電寶”擦亮電量表、連好數據線、安裝轉接口,初步構建抽蓄電站安全智慧監控平臺、庫盆土工膜創新方法以及水-風-光一體化互補模式,同時針對調研過程中發現的凈水、節水、蓄水安全問題,對癥下藥,興利除弊,創新建立水資源生態補償機制,創新完善泵站灌區農業節水模式,創新替換水文景觀的設計與應用。
通過本次實踐,為抽水蓄能電站的健康診斷、安全維護和運營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據,為設計便捷的診斷方式、建立合理的預警機制、制定科學的應急預案提供了有效信息,助力我國電源長期發展、優化調整,發揮持“以水帶電、以電補水、水電 互補”的可持續利用優勢。未來,團隊也會繼續匯聚合力、開拓創新、穩步推進,為抽水蓄能電站安全化交出水電答卷、河海方案。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