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廣東石油圖為化工學院“星”之所在實踐團調研剪影
盛夏驕陽,“進汕”盡美。圍繞廣東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首要任務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任務,2024年7月,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星”之所在實踐團奔赴廣東省汕頭市南澳縣后宅鎮開展“百千萬工程”突擊隊行動。
在田園大地上探索認識和實踐的辯證關系
實踐決定認識,認識指導實踐。“百千萬工程”的生動內涵,不僅僅是觀念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在“百千萬工程”工程的持續推進中,學理論只是停留在紙面上,思維僅存在于大腦中,沒有或者不會在實踐中運用,就不能產生積極的實踐效果。
以品牌項目賦能鄉村振興。依托地理環境的優越性,南澳苦瓜具有珠粒飽滿、色翠味甘等特質,口感極佳。而現階段,南澳苦瓜產業發展存在“社會面了解程度不廣”、“單一作物銷售利潤低下”、“銷售渠道較少”等痛點。所以實踐團的核心工作之一則是利用南澳苦瓜打造品牌項目,探索“苦瓜+”鏈條,拓展銷售渠道。一方面,與深圳駐汕頭幫扶工作隊、各級政府、村居委形成強大合力,深入推進南澳苦瓜發展的前端種植、中端深加工、后端銷售的全鏈條式發展工作;另一方面,團隊成員以電商直播的方式推介當地特色苦瓜深加工品,例如苦瓜茶、苦瓜酒、苦瓜檸檬飲料等苦瓜農產品,同時以“苦瓜采摘”、“紅旅歷史”等文旅體驗項目為抓手,構建“電商+文旅+農產品”的有機圈層模式。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村委工作人員研討直播細節
圖為南澳苦瓜產品推介直播現場
以群體智慧精準發揮聯動力。實踐團成員將紙筆“帶入”田間地頭,通過“面對面”的方式,調查農戶的苦瓜種植情況、游客對南澳苦瓜的了解程度,并通過專訪深圳駐村幫扶隊宮前農村第一書記羅杰同志、宮前農村村委會主任蔡錦標同志等,對現階段南澳苦瓜種植的宏觀情況有了更深更細的認識。同時,實踐團成員還與汕頭大學百千萬工程突擊隊進行深度交流,構建“校+校”、“隊+隊”的雙力聚合模式。
圖為實踐團成員專訪深圳駐汕頭幫扶工作隊宮前農村第一書記羅杰同志
圖為與汕頭大學百千萬突擊隊成員進行交流
在“人本”精神中厚植發展土壤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百千萬工程”要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要幫助群眾學知識、添技能、長本領。
科普強信心,宣傳入人心。調研實踐當中,團隊成員入戶開展黨務工作知識、宮前農村村務、消防安全知識、苦瓜農產品等多方位宣傳,將知識帶進社區、帶進村委、帶進家庭、帶給群眾。這些理論化的知識通過青年們“通俗化”、“口語化”、“家鄉話”的講解,村民們安全意識更高了、發展信心更強了,“社群支持”屏障也就更堅實了。
圖為實踐團成員入戶宣傳
黨建帶團建,發揮聯動力。實踐團以黨建為引領,以團建為引擎,通過“黨員+團員青年”的參與模式,在“百千萬工程”實踐當中增強了黨群、團群關系,還提升了實踐團青年成員們在鄉村振興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們看到,實踐團成員身上那股‘年輕人’的韌勁和朝氣,這也是鄉村振興所迫切需要的。而黨建和團建的有機結合,恰恰能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宮前農村村主任、中共黨員蔡錦標同志說道,“只有充分發揮黨建的引領作用,團建的聯動效應,才能激發全社會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在家鄉青年人才與“百千萬工程”中實現“雙向奔赴”
“不論樹的影子多長,根永遠埋在土里。”事實上,我們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擺脫困頓的家鄉,而是為了讓家鄉擺脫困頓。“作為一名汕頭人,我非常希望家鄉能在自己的努力下有所發展。”實踐團負責人林齊萱表示。
聚焦人才,共建品牌特色。成員們以品牌項目為引領,探索后宅鎮苦瓜產品新發展模式,著眼于村級集體經濟、鄉村振興發展等領域,以“社群支持+青年力量”的堅實屏障,與后宅鎮政府、宮前農村村委、南澳縣各司局對接,在生動的實踐中將所學所感轉化為情系汕頭、聚力南澳的內在動力。
成員們走訪調研剪影
獻策家鄉,助謀發展藍圖。活動中,實踐團成員與村委工作人員、種植農戶一起“歇歇腳”、“喝杯茶”,在融洽的氛圍中建言獻策。通過交流,成員們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圍繞鄉村振興、村務宣傳、人才培育、經濟發展等內容提出了不少金點子、好建議。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村委工作人員的座談會
潮頭登高再擊槳,無邊勝景在前頭。青年是標志時代的最靈敏的晴雨表,也是“百千萬工程”背景下的生機力量。接下來,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星”之所在實踐團將持續賦能“百千萬工程”,以綿薄之力推動汕頭南澳朝著更高水平、更高質量邁進。
圖為實踐團與宮前農村村主任蔡錦標(左四)、村兩委柯秀蓮(右三)合影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