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非遺,匠心相承——運輸管理學院暑期社會尋訪團走進南京市民俗博物館
為了進一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發展和現狀,更深入探索非物質文化的歷史韻味,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堅定文化自信。7月9日,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運輸管理學院“探尋古溯文脈,感受非遺魅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尋訪團隊前往南京市民俗博物館開展實踐尋訪活動。
進入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尋訪團隊觀摩了南京根雕、南京民間布藝、南京木雕、南京空竹等多種非遺項目,近距離與非遺傳承人深入交流,傾聽傳承人的故事,了解每一項非遺背后的歷史淵源、制作工藝以及傳承的艱辛與堅守。深刻地了解南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能更加明白了保護和傳承這些珍貴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

圖為非遺傳承人萬桂明為尋訪團隊員介紹彌勒根雕作品 程軒供圖
根雕傳承人萬桂明是第二批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根雕代表性傳承人。他從小跟爺爺學習雕刻,家傳木工z活,擅長雕花刻字。他向尋訪團隊員們介紹了根雕結合了自然美和創造美,“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旨在說明根雕在創作時主要利用的是根材的天然形態來表現藝術形象,少部分進行人工處理修飾,因此,根雕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根雕非遺傳承人也從經濟大環境和制造業的高速發展的角度闡述了非遺在傳承過程中的不易,讓隊員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非遺傳承與保護的重要性。

圖為傳承人常慧君介紹木雕雕刻技藝 尋訪團隊員萬祥供圖
木雕相對于根雕而言,更注重的是雕刻的工藝,從設計到雕刻都要講究技法,雕工更精美、選材更精良,傳統木雕所雕刻出的物品都含有美好的寓意。木雕傳承人常慧君希望能夠借助更多的渠道,將木雕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門手藝以新媒體的形式宣傳出去。木雕傳承人的話語讓尋訪團隊員們深刻的體會到了非遺傳承人的匠人之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有了新的理解,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非遺的傳承奉獻一份力量。

圖為竹刻傳承人趙榮為尋訪團隊員演示竹刻的雕刻技法 季周煬供圖
2009年6月金陵竹刻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趙榮成為了這項省級非遺的代表性傳承人,從18歲學藝,到如今已經40多年。金陵竹刻講究的是淺刻、簡約,也就是“留青”雕刻。這種技法雕鏤不深而層次不減,表面略加刮磨,寥寥數筆卻意境深遠。她為尋訪團講解了陰刻法和陽刻法——陰刻法是指將線條內部的材料去除,形成凹陷的負空間,使得線條呈現為凸起的形態。陽刻法則是將線條外部的材料去除,形成線條突起的正空間,能夠突出圖案的立體感和層次感。


圖為傳承人孫光輝為尋訪團介紹“榮記”空竹招牌與“榮記”空竹招牌照片 尋訪團隊員凌晨潔 程軒供圖

圖為尋訪團隊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合影
經過這次的尋訪之旅,尋訪團隊員們不僅了解了很多未曾聽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感嘆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大意義。隊員們紛紛表示要做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踐行者,做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者,實實在在為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注入新活力,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光輝在新時代繼續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