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交學子三下鄉:運輸管理學院暑期社會實踐聚焦南京博物院非遺文化
為了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領會“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更好地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增強青年一代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南京交通職業職業技術學院運輸管理學院暑期社會實踐“探尋古溯文脈,感受非遺魅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尋訪團隊走進南京博物院非遺館,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文化尋訪活動。

圖為非遺尋訪團隊于南京博物院非遺館合影
尋訪團隊走訪了多個非遺項目,與非遺傳承人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其中京劇臉譜,中國結,揚州毛筆和南通面塑給尋訪團隊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圖為傳承人向尋訪團隊展示臉譜制作技巧與其臉譜成品 尋訪團隊員 凌晨潔 供圖
2009年,彩塑京劇臉譜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它是京劇舞臺人物臉譜的再現,是中國戲曲藝術的靚麗名片。通過與南京市級第四代京劇臉譜傳承人的交流中得知,在傳承中,最為傳統的載體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面具,但在大眾的認知中普遍存在一些誤區——將京劇臉譜和川劇變臉混為一談;京劇臉譜傳遞著一種恐怖的元素。尋訪團隊在了解后得知每個臉譜都有對應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制作好的臉譜放在屋舍中有鎮宅,辟邪的作用。現如今流行、時尚等元素影響著年輕人的生活,了解京劇舞臺臉譜藝術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這對京劇臉譜的傳承構成挑戰。應大力開展學術研究,加強宣傳教育,以及創新發展等,以期保護和傳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

圖為傳承人向尋訪員講述中國結編法與中國結作品 尋訪團隊員王昕玥 供圖
在中國結展區,傳承人向尋訪團隊介紹了中國結最先起源于周朝,是古人用來記時的工具,其外觀對稱精致,代表漢族悠久的歷史,符合中國傳統裝飾的習俗和審美觀念。隨后傳承人展示了中國結的編法以及各類編制樣式所包含的寓意,尋訪團隊親身體驗了中國結的制作過程并拍攝了相關影像,以作學習和分享。經過采訪得知一些商家為了迎合市場需求,改變了中國結的原本特色,造成了非遺的失真和混淆。為了傳承與保護這一非遺工藝,應提高傳承人的經濟和技術支持、加強非遺認證和監管、以及改善傳承環境等。

圖為傳承人向尋訪員展示毛筆與揚州毛筆成圖 尋訪團隊員王昕玥 供圖
2009年,揚州毛筆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揚州毛筆以其麻胎作襯而獨樹一幟。傳承人向尋訪團隊講述揚州毛筆有著唯一的國家注冊商標,它由狼毫和兔尖等原料扎成筆頭,再黏結在管狀的筆桿上而制成。傳承人著重展示了毛筆的細節與觸感,學生們親手體驗毛筆書寫的樂趣,參與了制作簡易筆頭的過程,感受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然而現代書寫方式的變化導致毛筆的市場需求減少,尤其是在數字化寫作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毛筆的實用性減弱。為走出這一困境,應加強傳承教育,激發年輕一代對傳統手工藝的熱情。

圖為傳承人向尋訪團隊講述制作技巧 尋訪團隊員 程軒 供圖
2010年,南通面塑被列入南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向尋訪團隊展示了制作方法:將面粉和糯米粉按比例和好,加進適量甘油和防腐劑,然后蒸熟,使用時按需要揉進各種顏料,制作時全憑手工捏制而成,學生們此后也進行了切身體驗。傳承人指出:人物的舉手投足間都要能體現作品里人物的典型性格,塑造出形神兼備的立體造型。尋訪團隊認為面塑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手工技藝,它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在保護和推廣南通面塑的過程中,應堅持守正創新的原則,努力推動南通面塑的傳承與發展工作再上新臺階。
在非遺文化尋訪活動的尾聲,尋訪團隊不僅親歷了傳統技藝的精湛與魅力,更深刻體會到了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性。每一位非遺傳承人都是時間的見證者和文化的守護者,他們的故事如同歷史長河中的明珠,熠熠生輝。尋訪團隊有責任也有義務將所見所聞傳播給更多的人,助力非遺文化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