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馬看花,知淵源曉特色
走在古鎮的街道上,皖南特色建筑獨樹一幟,小橋流水述說著江南水鄉的獨特魅力。為了更好地了解當地歷史文化,實踐隊員們跟隨當地導游,走遍了這里典型的景觀建筑。
“查濟古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在此查姓人群非常龐大,據說在極盛的明末清初號稱有十萬人口”導游侃侃而談。實踐隊員們被其中的歷史文化底蘊深深震撼。

實踐隊聽導游介紹古鎮歷史-鄭一睿攝
沿著流水,越來越多白墻青瓦出現在實踐隊員們的視線中。幾乎每座建筑都雕梁畫棟,翹角飛檐。“古樸巷陌中充滿了詩情畫意”,實踐隊員王敏茹感慨道。
抬眸間,突現一座鶴立雞群的建筑——寶工祠。推開沉重的木門,四周無窗,中部開天井的特殊結構引人注目。導游指出,“二樓過去是供家族的孩童讀書用的,這體現了村民們‘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但現在因為樓梯腐壞,游客們無緣登臺觀賞。”略顯頹敗的祠堂,黯淡了往昔的光輝。為了精心護佑寶工祠,相關部門施展出一系列得力舉措。首先,定期為寶工祠開展維護與修繕之務,力保其建筑架構堅如磐石、安然無虞。其次,針對寶工祠的周邊環境大力整治,極力削減人為破壞與環境污染給寶公祠造成的不良沖擊。再者,更是強化了有關寶工祠的宣傳與教育工作,使公眾對寶公祠的保護意識節節攀升。由于歷史文化遺產的獨特性和豐富性,文物的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相信在政府和村民的精心維護下,寶工祠必會重煥往昔的璀璨光輝。

寶公祠內部景象-王敏茹攝
上網檢索,悉古鎮守望與開拓
在結束參觀后,實踐隊員們通過上網搜索相關信息發現,查濟村采取一系列措施來保護其獨特的歷史文化遺產。政府通過強化有關部門責任和完善相關制度,確保文物巡查、文保員管理、文物維護等工作得到有效執行。查濟村對古建筑進行詳細的登記和保護,對存在危、漏、損的古建筑進行維修,并對古民居進行編碼管理。查濟村還特別重視文物消防工作,構建完備的消防水網體系,并成立義務消防隊伍。“這是必要的工作,保護好歷史遺產,不僅僅是政府部門,更是每一個在查濟生活過的人的責任”實踐隊員鄭一睿說。
“查濟村在保護與開發中找了平衡點,既保護傳統文化和歷史遺產,又通過合理的開發利用,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實踐隊員們記錄總結道。
實地走訪,察民意展希冀
實踐隊員們走訪發現,自查濟旅游業發展以來,許多居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工作,既方便生活,又增加收入。一位當地的糖水店老板在接受采訪時分享他的故事:因為疫情失去工作后他決定回到家鄉創業,利用自家的老房子開設一家糖水店,依靠著查濟古鎮日益繁榮的旅游業,生意逐漸興隆。他表示,隨著游客數量的增加,他的收入也有顯著提升,不僅三年還完了70余萬元房貸,生活也變得更加富裕。

糖水店老板分享旅游業發展現況-鄭一睿攝
旅游業的發展為青年提供就業機會,而青年的活力與創新能力又推動著旅游業的持續發展。未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查濟村的旅游業和青年就業將迎來更大潛力,共同書寫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除了專門從事旅游業相關行業的居民外,實踐隊成員采訪了一些一直生活在查濟的老人,他們對當地的優勢產業了如指掌,“板栗、茶葉、藕粉”查奶奶笑瞇瞇地答到。當實踐隊員問到對當地發展的建議時,四位老人幾乎異口同聲:“希望我們的查濟越來越好!”實踐隊員潘曉冉說:“我感受到老人們真切的愿望,他們真的很愛自己的家鄉。”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文化遺產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實踐隊員們在安徽查濟看到了自然與歷史文化遺產對經濟的重大驅動力。“當地的環境沒有因為旅游業的發展而破壞,民風淳樸,屬實是一片純粹的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