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16年到這里工作的,土生土長的本地人。金井綠茶我從小喝到大,喝不膩。”范師傅待人熱情,聲音洪亮,我們在他的帶領和講解下,更進一步了解金井綠茶

圖為茗湘小分隊在金井茶廠(中為范師傅)

圖為范師傅講解風景區概況
綠茶種下三年之后,人工采摘一次春茶,白露茶,再機器采摘四次茶葉,經過攤青、殺青、揉捻、炒二青、炒三青、提毫、足火,最后裝袋,銷往全國各地。在制作技藝非遺傳習所,我們見到了先輩們手工炒制綠茶使用的工具,了解了綠茶的制作工藝。

圖為講習所內陳列的傳統制茶工具
走出傳習所,就進入了茶葉炒制自動車間。作為全球首條全自動化綠茶炒青生產線,鋼鐵代替了竹棒木條,大馬力伺服電機代替了人力師傅,這里將綠茶炒制工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一條自動化生產線的形式傳承了下來,這或許也是我國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全新思路——以工業時代的先進設備,完善農業社會的智慧結晶。

范師傅講解茶葉自動生產線
“我們生產的綠茶有特級,一級,二級等多種品質,通過茶湯的口感區分茶葉等級,主要是為了產品分級,應對不同的市場需求。當然了,我覺得金井的茶沒有不好喝的。”范師傅帶我們來到了金井茶業自然茶館,讓我們每個人都品一品金井綠茶。
說是茶館,但講書屋更為貼切。從書架上取本名著,端一盛著上好茶湯的搪瓷缸子,看群山環抱,品世事無爭。呷茶入口,茶湯在口中回旋,頓覺口鼻生香。

金井茶業自然茶館

隊員在茶館內品茶、休息
職業的炒茶人變成了自動工廠的員工,搪瓷缸也可以盛曾以茶盅品鑒的茶湯,這些都是時代的發展帶來的變化,可以看出金井鎮也很樂意接受這些變化。金井鎮借茶葉蓬勃發展,不僅僅是因為茶葉掙錢,更是因為茶承載著金井鎮的文化。金井人民對茶的推崇,尊重,熱愛,已經超出了一般商品的范疇,他們認可現代化的茶文化。
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甚至到目前為止,文化一詞都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但有一點是明確的:人是文化的主體。幾十年滄海桑田,茶馬古道的馬蹄聲漸漸奚落,不見皇親國戚的上乘茶具,不變的是人民對茶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