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惠民生,漁村“蝶變”展新顏
靠海吃“漁”,資源使然。海洋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資源寶庫,作為沿海城市,漁業是日照的優勢。為了響應推進漁業發展,建設最美海濱鄉村的號召,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情系三農”社會實踐隊于1月13日前往日照市任家臺村進行漁業發展調研,進一步深化漁業高質量發展理念,倡導高效、經濟、科學的漁業發展模式。走進當地村落,傾聽村民心聲
1月13日,“情系三農”實踐團來到日照市任家臺村進行實地考察。實踐隊員走在大街小巷,空蕩的鄉間街道與緊閉的漁家樂鐵鎖接連映入眼簾,為了解任家臺村民冬季收入來源以及生活狀況,實踐隊員分組進行村民調研。在采訪過程中,村民李女士表示,“村中以發展旅游業與漁業為主,但海洋旅游的季節性特別明顯,夏秋旅游旺季,村民們都忙不過來,十一月剛過,基本就沒什么生意了,村里大部分人會選擇海水養殖以及漁業加工來維持冬季收入”。隨著交流的深入,實踐隊員了解到李女士的丈夫也是發展海水養殖的一員,通過租用海水使用權來利用淺海灘涂養殖海洋水生動物,不僅可以支配閑暇時間來獲取勞動報酬,還可以將漁業文化和夏季旅游相結合,開發出具有特色的旅游產品,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觀光和體驗,真正做到漁旅融合。

圖為實踐隊員采訪當地村民。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張曉琳供圖
參觀海水養殖,體驗漁業發展
在當地漁民的熱情建議下,實踐隊員赴往海水養殖基地,深入了解海水養殖的過程和技術,隊員們依次參觀了養殖池、育苗室和飼料加工車間,在參觀過程中,負責人自豪地向實踐隊員介紹到,“村里海水養殖主要以扇貝、貽貝、牡蠣等貝類養殖為主,年產量可達1500萬公斤。”海水養殖作為重要的海洋經濟之一,為該村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隨后,實踐隊員跟隨工作人員前往扇貝加工基地,體驗扇貝清洗,在經驗豐富的工人的指導下,隊員們開始了緊張有序的扇貝清洗工作。實踐隊員首先需要分辨新鮮扇貝與已經變質的扇貝。新鮮的扇貝貝殼顏色鮮艷,且緊閉不易打開;而變質的扇貝則顏色暗淡,貝殼微微張開,甚至有異味。清洗環節中,隊員們遵循了漁民們世代相傳的方法:先將扇貝浸入清水中,輕輕搖動去除泥沙,再用刷子仔細刷洗貝殼表面。此外,實踐隊員通過采訪還了解到,海水養殖時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如養殖環境的管理、飼料的投喂和水質的監測等。還須遵循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確保養殖產品的質量和安全。

圖為實踐隊員體驗扇貝清洗。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張曉琳供圖
調研漁業現狀,助推養殖繁榮
為了解該村漁業發展的總體狀況,實踐隊員來到任家臺村委會進行漁業發展調研。起初,村委會工作人員向實踐隊員介紹了近年來任家臺漁業政策補貼情況以及海水租用的價格,并表示在漁業發展初期會定期開展海水養殖的技術培訓和指導,提高漁民的養殖技術和效益,而如今村委會帶領漁民積極探索漁業發展的新模式和新途徑,通過宣傳和推廣,讓更多人了解和欣賞漁文化,增進漁旅融合。但與此同時,海水養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也逐漸凸顯,海水養殖過程中使用的飼料和藥物會導致水質污染,飼料中含有過多的氮和磷等營養物質,引起水體的富營養化,引發藻類爆發和缺氧。針對此現象,實踐隊員向村委會提出建議。首先,應推廣環保養殖技術,如采用自然餌料、優化飼料配方等,減少養殖廢棄物的排放,此外,還應加強監管和管理,規范養殖行為,防止非法養殖和污染環境的行為。

圖為實踐隊員與當地村委會主任交流海水養殖發展情況。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張曉琳供圖
本次實踐活動取得圓滿成功,隊員們通過對任家臺進行漁業發展調查,將漁業高質量發展理念宣傳到群眾的心中,落實在行動之中。漁業是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著村民的生活質量與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在祖國高質量發展的階段,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實踐隊員表示需要通過一步一個腳印,躬耕“漁”田,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行動,為日照的漁業可持續發展貢獻綿薄之力。